五四青年节前,我采写的文章《“大南街1号”的青春回答》在辽宁省税务局公众号推出。文章讲述全国第一家多功能办税服务厅——坐落在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1号的沈河区税务局办税服务厅30多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国家税务总局沈阳市沈河区税务局干部,税务人代代传承的服务精神和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不禁想起自己作为一名税宣人,从懵懂握笔到荣获《中国税务报》优秀通讯员一路走来的历程,回忆起那些引领我不断成长的人。
镜头里的情怀
2018年3月,刚从事税收宣传工作的我参与葫芦岛市国税局税收微电影《笔尖下的“税月”》拍摄工作。
一天清晨,我和市局同事李丹一起,来到葫芦岛兴城市三头村为微电影取景,展现30年前偏远税务所干部骑车10多公里上班的场景。
镜头里,一名身着83版税务制服的年轻人出现了。他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在山路上骑行,由于山路颠簸不平,他骑得非常吃力,但在旭日初升的橘红色光影里,奋力骑行的年轻人和肩上的税徽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得像一首诗。
“卡!这条过了!”李丹一边收起三脚架一边对我说:“情景再现后是不是觉得前辈们很不容易?有的干部可比这还艰苦呢!”我忽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想起临行前自己对走了好几里山路的抱怨。
这部微电影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30多年来税收征管服务方式的变迁,收获了很多好评。影片中税务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感染和激励我不断在税宣道路上前行。
“跑”出来的榜样
2019年,经省局推荐我来到中国税务报社实习,每位编辑记者的勤奋和敬业精神都让我非常佩服,记者王老师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个和我同龄的姑娘,文静中透着一股向上的韧劲。
一天早晨,王老师带我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世界5G大会。到了展会现场,王老师就忙碌起来,了解智慧办税新方式,记录专家大咖发言评论,了解技术支持方数据保密措施,体验5G智能税务接待机器人办理涉税业务流程……
采访后,她加班加点完成了几千字的新闻报道,很快刊发在《中国税务报》头版头条。这次采访经历,让我在新闻一线见识到了税务记者的脚力、眼力,真正体会到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我想,作为一名税宣人,必须要到一线去锻炼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才能挖掘好新闻,写出好作品。
税宣一线的坚守
从报社学习回来后,我参与了辽宁省税务局税收宣传项目策划工作,长期奋战在税收宣传一线的佟姐成了我的师傅。“刻画人物要抓住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场景描写要力争有画面感,政策报道要准确透彻……”她的这些分享让我非常受益。
佟姐是辽宁省作协会员,发表过很多作品。她坚持到车间厂房、田间地头实地采访,到一线感受火热的税务实践,用笔尖记录税务人的风采。
回想自己走过的6年税宣路,是一位又一位前辈、老师,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我不断前行,也让我在不断奔赴一线的“热辣滚烫”中渐有收获。几年来,我采写的税务新闻报道相继在《中国税务报》《辽宁日报》等刊登。
几年来我体会到,从事税宣工作需要辛苦付出,我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