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盛一时的扬州引市街

2024年05月13日 版次:08        作者:张露 徐顺荣

在扬州城南,有一条总长约300米的南北向古街,叫作引市街。

“引市”,是指买卖盐引的市场。盐引,即政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盐商的食盐支领、运销许可凭证。盐引制度形成于宋,盛于明清。商人从政府处购得盐引,盐引上写有具体的支盐数量、运送时间、地点等信息。商人若持盐引在规定的范围内领盐、贩盐,便可畅通无阻,不再征税。如无盐引贩运,一经查获,将被视为走私贩私,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当时,因盐业贸易由朝廷垄断、利润很高,盐引成为盐商趋之若鹜的对象,盐引也有了交易市场,并逐渐成为一种“期货工具”、有价证券。扬州的这条引市街就是当时盐商集中交易盐引的地方。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盐商每日聚集此街,“专门囤引窝,日出江广(江西、湖广)之卖价增长,其窝价亦可骤昂,坐收倍利”。所谓“囤引窝”,实质就是卖盐引。引市街上盐引的交易行情,大大影响着皖、湘、赣等省食盐价格的起伏涨落,成为盐商富贾的名利场,犹如今日的“金融中心”。

引市街见证了扬州盐商这一群体的兴盛,也见证了其衰落。清朝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在淮北进行盐政改革破除垄断,实行票盐制,改“引”为“票”,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贩盐,具有贩盐资格的不再限于盐商群体。“招贩行票,在局纳课,买盐领票,直运赴岸,较商运简捷,不论资本多寡,皆可量力运行,去来自便。”

票盐制实行后,盐价降低,食盐销路畅通,得到民众拥护,但票盐法也让之前以盐引制牟利的扬州盐商大受打击。清朝文人笔记中有记载:“因陶澍改纲盐法为票盐法,扬商已穷困。”此后,扬州又经历了连年战火,这座数百年来依赖盐商巨额财富支撑的商业都会,逐渐走向繁华的尽头。

由于盐引交易集中,引市街曾吸引诸多盐商聚居于此,街上至今还保留了许多盐商的住宅遗址。其中,方氏住宅保存得较为完好。

方氏住宅的宅主方尔咸,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乡试第一名,次年他到京城参加会试,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入场。这期间,他结识了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意识到科举并不能够兴国,便没有再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寻求富国强兵之路,他曾经在武昌任张之洞的幕僚。返回扬州以后,方尔咸一度致力于兴办教育,振兴实业。辛亥革命后,扬州成立淮盐科,方尔咸被任命为负责人,最终成为巨富。1927年,他病逝于引市街故居。

如今,这条街上除了一个钉在当年盐商住宅高墙上的“引市街”路名标志牌外,已看不到有300多年历史盐引交易的任何痕迹,但引市街的一砖一瓦,都留下了扬州这座因盐而兴城市的繁华记忆。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扬州市广陵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