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周忱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因得到明成祖赏识,进入文渊阁。不久,周忱担任刑部主事,又被提拔为员外郎。不过此后,他虽有经世之才,却浮沉郎署二十年,一直默默无闻。
直到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因江南地区财赋制度出现问题,苏州一地积欠税粮八百万石,明宣宗想要派重要官员前往治理财税问题。经大学士杨荣举荐,又因受到夏原吉、杨荣等重臣青睐,周忱升任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尽管二十年“人无知者”(《明史·周忱传》),但周忱发光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明代江南赋税:百姓不能承受之重
可以说,周忱平生最大的功业就是整顿江南赋税,而江南地区的赋税问题,关键在于负担过重。
明朝,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税赋负担很重。因为明朝建立前,苏州是张士诚政权的首府。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把张士诚政权的庄田和当地豪强因罪没入的田产都归入官田,导致当地官田比例较高。“是一府之地土,无虑皆官田,而民田不过十五分之一也。”(《日知录》卷十)
明代官田田赋重于民田,明太祖规定,官田每亩征收粮食五升三合五勺,民田(相比官田)减二升。江南地区的实际税赋则比规定更重,官田每亩田赋达到三四斗。“苏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明史·食货志二》)官田赋重,导致当地“民不能堪”,百姓纷纷逃亡。当时有人感叹道:“愚历观往古,自有田税以来,未有若是之重者也。”(《日知录》卷十)
朝廷对江南地区的税赋问题其实心知肚明,明宣宗数次下诏减免江南地区赋税,但江南地区赋税对明朝财政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户部“私戒有司,勿以诏书为辞”(《明史·食货志二》),直接告诉下属的相关部门,不要执行皇帝的诏书。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抗旨不遵,皇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周忱改革:减轻农户纳税负担
周忱到江南上任后,经过调查研究,开始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他没有理会户部的告诫,与当时的苏州知府况钟计算数月后,大幅减轻了苏州官田田赋,江南地区其他府的田赋依次递减。
减免田赋后,周忱还想让官田按照民田的税率征税,但明宣宗没有批准他的请求。周忱只能另辟蹊径,在赋税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尽量为老百姓减轻负担。为此,他创设“平米法”,开设济农仓,将实物征收部分折合为货币,从多方面降低百姓的纳税成本。
古代运储税粮有自然损耗,因此要求在正税外再加一部分耗米弥补损失。周忱到任后,了解到当地富户豪强不愿交耗米,耗米都向平民征收,导致平民纷纷逃亡,税粮越欠越多。于是,他创制了“平米法”,要求田户不分贫富都要负担耗米,官田民田一并加耗,并将官田的部分负担转移到民田上。当时,各县收粮均靠“粮长”总管。为防范贪污税粮,周忱请奏工部制造标准铁斛下发诸县,令各县在水边设囤。百姓持帖到囤缴粮,由官员监督百姓缴纳,“粮长”只是照日期汇总,税粮并不经手。
宣德七年(1432年),江南丰收,明宣宗诏令各府县以官钞平价收购粮食以备赈济和借贷,苏州购得米二十九万石。当时,公侯禄米、军官月俸,皆从南京户部支取。苏州、松江税粮运至南京,每石要加耗六斗。周忱下令江南各府就地支取禄米,只给船价米一斗,相比耗米节省了五斗。周忱将节省下来的粮食与之前用官钞购买的粮食一起贮存到仓库,仓名曰“济农仓”。仓米可用于赈灾和借贷,农民来借贷,官府查清其情况后借出粮食,秋收后与税粮一起收回,遇到荒年再赈济,这样的做法受到宣宗嘉奖。据《明史》记载:“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逋负,忱之力也。”
明代的田赋征收有本色、折色两种,本色是以粮纳税,折色是以货币、丝绢折价纳税。折色比本色减少了运输损耗负担。周忱对“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以折色征收田赋;对税赋较轻的田地,仍以本色征收田赋。银两解运京城作为官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
改革成果:“财赋充溢,益务广大”
周忱改革江南赋税制度之后,江南地区“财赋充溢,益务广大”“诸府余米,数多至不可校,公私饶足,施及外郡”。
周忱改革之所以能成功,既是因为“其治以爱民为本”,又与他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密不可分。他在江南任上时,和百姓相处得如同家人。到乡村时,周忱总是让随从回避,向农民了解民生疾苦,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周忱还提拔了况钟等一大批能吏,辅佐他进行改革工作。
周忱的改革也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不少人攻击,但皇帝知道他贤能,没有治他的罪。周忱退休后,景泰帝还命令继任者不要变更周忱的做法。然而,后来户部将仓库所积余米转为公赋,自此“储备萧然”。后来,江南出现饥荒,很多人饿死,但田赋征收一如往常,江南百姓很怀念周忱,为他修建祠堂以示赞颂。
后代明人无不对周忱大加赞赏,乃至两百年后,《明史》作者仍对周忱不吝溢美之词,称“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周忱治财赋,民不扰而廪有余羡”。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