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创新必不可少

2024年05月15日 版次:08        作者:吴有烜

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生态。财政与税收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和运转,也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作者黄仁宇深入剖析明朝的财税制度,从税收种类、征收方式、财政管理、支出等角度,为读者展现了完整的明朝财税制度运行情况,揭示了其演变和发展脉络。

书中详细讲述了明朝政府如何通过税收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税收主要包括田赋、商税、杂税等多种形式,其中田赋是明朝税收的主要来源。明朝的田赋征收不仅关乎国家的财政收入,更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水稻耕种的方式、货币体系的特征、税制原则的差异等。由于其管理制度过于复杂、僵硬,以及中央政府的改革能力不足和地方政府执行标准不够公正等,使得田赋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充满了变数。明朝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还推行了如“一条鞭法”、增加商税等系列措施,这些税收制度反映了明朝政府在财政问题上的探索与尝试。

书中特别提到明朝财政体制的局限性和问题,即理念上的保守和技术上的创新性不足。作者认为,在明代前期,政府缺乏“数目字管理”的能力。“数目字管理”可以理解为,整个社会资源均可如实计算,整合进一个记录系统,可以自由流动和交换。明朝财政体系的保守性引发了理念及制度上的倒退,例如内外府库、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与责任的含混不清、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体系建立失败等。过低的税率、过度分散的供应体系、过于理想的制度安排在实际运作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出现了政府人力不足、公共服务与公共建设能力不够、后勤保障与军队供应短缺等问题。作者认为,理念的开放性、制度的清晰性、技术的创新性,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的缺乏,导致了明代后期在经济社会层面所面临的困境。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