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文人荟萃之地,名人辈出。籍贯为扬州的我,对老家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愫。最近,我避开假日旅游高峰前往扬州,独自享受来自古城的那份娴静。
最初对扬州的向往,大概是从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开始的。但从2020年开始,我对扬州却有了新的认识。那年初秋,父亲离世,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叔叔写的一篇文章,其中记述了家族先祖方浚颐的故事。据记载,方浚颐(1815年—1888年),字饮苕,号子箴、梦园、忍斋,祖籍安徽省休宁县,寄籍安徽定远炉桥,1879年迁居江苏扬州。方浚颐是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进士,后经朝考入选翰林院,1845年为翰林院编修。1869年,方浚颐由两广盐运使调任两淮盐运使,赴扬州任职。叔叔在文章末尾落款为方浚颐嫡传六世孙,如果记载没有错的话,那我应该就是七世孙了。我由此心生好奇,决定去重新发现扬州。
平山堂记
2023年秋天,我来到扬州。先后去了淮海路爷爷曾经供职的江苏省扬州中学,打卡学校对面的院士广场,走到四望亭路,实地感受爷爷曾经工作过的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再经过念四桥路、扬子江北路来到国家税务总局干部学院北侧的大明寺,一睹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之美。
其中,大明寺中的平山堂尤为著名。苏轼的经典词作《西江月·平山堂》曾写道:“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记载了他3次到访他的恩师、曾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建造的平山堂,追思恩师欧阳修。
在平山堂的正堂,中楹上方悬“平山堂”三字匾额,起首为同治壬申孟夏之月,落款为定远方浚颐。大明寺东侧观音禅寺山门内的墙壁上,有方浚颐书写的“名山胜境”题壁,落款为“钦加布政使衔两淮盐运使司方重建”。
清代,两淮盐业税收在当时的全国税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广陵书社2018年出版的《方浚颐扬州诗文选注》一书,1869年方浚颐履职扬州之前,扬州饱经战火,财政非常困难。咸丰三年(1853年)到同治六年(1867年),太平军曾11次进攻扬州,3次进入扬州城。方浚颐到任后,作为当时在扬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中央直派正三品官员,高于扬州本地知府),带头整顿盐务,成效显著,出现了“商民悦服,岁课大增”“禺策岁溢”的喜人局面,带来了扬州盐业的复兴。而且方浚颐轸念民生,肩负起兴复扬州的重任。战后的扬州百废待兴,他通过运司拨款等方式,重建了包含平山堂在内的诸多建筑。他还大力修缮扬州古建筑群,开办淮南书局,重修扬州安定、梅花两个书院。创建盐宗庙,重建两淮盐义仓。重建扬州育婴堂,收养弃婴。扬州市委宣传部原部长赵昌智曾在文章中写道,研究扬州地方文化史,方浚颐是绕不开的人物。
今天,我以一种回归的视角“探望”扬州,去了解这段历史,不由得对扬州更多了一份亲切。
梦园情怀
上小学时,我曾随父母去过扬州奶奶家,老家给我留下朦胧的记忆。2013年去扬州,父亲告诉我奶奶家以前的院子在路灯台巷子。在寻找路灯台巷子的过程中我走进了湾子街,街北端一院内有二层游廊的建筑(湾子街第210号建筑)引起了我的注意。2023年再去扬州前我查阅资料,了解到210号建筑是方浚颐建造的梦园遗存下来的一部分外院。故地重游,曾经的梦园历经变迁,主体已经分散在湾子街的民居中。
梦园是方浚颐退休后定居扬州时建造的,部分参照了他游历过的苏州狮子林。《扬州览胜录》一书中说,“梦园在湾子街东岳庙西,清同光间定远方都转濬颐筑”。梦园外墙的上端为雕花木玻璃窗,我想,这里应该类似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或许为读书、会客和诗文雅集的所在。而210号建筑对面的197号院是梦园曾经的主体,现今这里有两栋楼,当初应该是梦园的湖面。徘徊在这里,我想象着,当年方浚颐在梦园的“暗香疏影楼”抚卷吟咏,也许还可遥看对面的湖心亭,湖边或许有如狮子林那样的太湖石,此情此景定是美不胜收。
小米山水
扬州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是南北文化交流荟萃之地。为更好了解扬州历史,我走进了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展厅的公共阅览区有一本《扬州历代贤官》,我在书中惊喜地看到对方浚颐的介绍和与梦园有关的诗会雅集。随后,我查阅资料,在《扬州览胜录》看到有关方浚颐喜爱收藏和曾经梦园文酒之会盛极一时的描述,可见他对书画收藏和诗词歌赋也颇有研究。
犹记得,当时,我在平山堂匾额右下角的墙面上,一款历经墨色拓印的漆黑碑文落款中,发现了方浚颐的题字和“宝米斋”印章。这让我联想到之前在国家博物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中,南宋著名山水画家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历代题跋文中也有“宝米斋”的印章。经查阅资料,原来方浚颐的室号是“宝米斋”,这说明方浚颐曾经收藏过这幅名画。现在,《潇湘奇观图》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身居北京的我,不仅能看到方浚颐亲笔题跋的书画真迹,还能在文物品鉴中追寻到相关遗迹,正如方浚颐在画中题跋所写,“何其幸哉”。
行走扬州的寻根之旅,让我对“根”的理解更深一层。祖辈的故事将在我生命中刻下永恒的烙印。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