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图册是用鱼鳞制作的藏宝图吗?”在一般参观者的想象中,鱼鳞图册的外层应该覆盖着层层鳞片,里面则是古老的地图,为人们指引埋藏千年的宝藏。事实上,鱼鳞图册既不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也没有标注世俗的宝藏,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
鱼鳞图册是官府为派征赋役而攒造的土地登记册籍,因其中所绘图形排列状若鱼鳞而得名。既名鱼鳞图册,必得有“图”有“册”。古代官府实地丈量每家每户的田地山塘,然后按千字文的顺序进行编号,编制成土地账册,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土地名称、业主姓名、田地四至、土地形状等信息,这个土地账册就是鱼鳞图册。它是官府为了核准田土面积、落实赋役征派而编制的一种赋役依据类文书,类似于古代版的税收大数据“云平台”。
徽州税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万历九年徽州府歙县十五都八图吊字号鱼鳞图册”,更是大有来头。
明代中前期由于土地兼并,徭役繁多,田产多的地主通过飞洒、花分、诡寄等手段,把土地分散,变成普通农民名下的土地,以逃避赋役。当普通农民无力支付这些额外的田赋时,他们只能选择流离逃亡,不少地方出现了“千里一空,良民逃避,田地抛荒,租税无征”的现象,明朝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重用户部尚书殷正茂(今安徽歙县人)等一批大臣,推行以“一条鞭法”为主的赋税制度改革。为了摸清全国土地状况,明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3年后报送清查结果,查出了大量被贵族豪强隐匿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官府制作了鱼鳞图册。明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开始推行“一条鞭法”,“明万历九年徽州府歙县十五都八图吊字号鱼鳞图册”就是在这一年编制而成,成为“一条鞭法”改革的重要见证。
“明万历九年徽州府歙县十五都八图吊字号鱼鳞图册”凭借超高的研究价值和良好的保存品相,成为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中央电视台《中国通史》栏目和马伯庸的畅销书《显微镜下的大明》中都有它的身影和故事,可以说是众多鱼鳞图册中出镜率最高的“明星”了。
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建于2005年。馆藏丰富的徽州文书史料,有图册、契约、税票、官文和器具碑刻5大类文物2374件(套),其中包括鱼鳞图册、纸皂代差、税课局买山文凭等珍贵文物,是古代赋役文书收藏单位中藏量较多、品种较全、价值较高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