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两盐锭现在值多少钱?

2024年05月20日 版次:08        作者:

食盐在中国古代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与社会和经济稳定紧密相关的战略物资。伴随食盐的生产和销售,盐税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最古老的税种之一。

在古代,贩卖私盐是一种重罪。清代制定了极其严苛的食盐运销管理制度,比如清朝四川盐政实行的主要是专商引岸制。“引”是盐商纳税后准许贩卖的凭证,“岸”是食盐专卖地域。专商引岸制规定,官府根据各地人口确定食盐产销数量,依此制定盐引,盐商缴纳盐税后领取盐引。盐商拿到盐引后,必须到指定盐场购盐,再运到指定的州县销售。清光绪年间,政府规定每400斤盐为一引,每引需纳税一两八钱八分。

官府征收的盐税要运到朝廷,需要在入库前先熔铸成银锭,银锭上通常印有年份、地名、税项、工匠等铭文。在自贡盐税史陈列馆中,就有一枚“清光绪十四年广安盐锭”。银锭上铸有三行铭文,分别是“光绪十四年”“同福生”“广安盐课”,体现了银锭的铸造时间、工匠名、地点和税项。这枚银锭规格为十两,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一石约为150斤,十两银子在当时能够购买1027斤粮食。假如按照现今每斤粮食2元进行估算,十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

从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四川购买盐引的商人越来越少。一些地方官府为了足额征收盐税,将每年应征的盐税及相关杂费摊派入地丁征收,成了实际上的田赋附加税,历史上称之为“盐课归丁”制度。

自贡被称作“千年盐都”,历经多次盐税制度变革,见证时代的兴衰变迁。在抗日战争中,自贡的盐和盐税,为挽救民族存亡贡献了力量。当年作为四川盐业中心的自贡盐场,以“增产赶运”的方式承担起了供应军需民食的重任,也因此成为日本侵略者的轰炸目标。自贡人民奋起抵抗,以大量的盐产、巨额的盐税和踊跃的捐献,为战时物资和经济保障作出巨大贡献。

如今,盐锭早已失去它的税收功能,但它却承载着时代印记,向人们展示出中国盐税历史的一角。

自贡盐税史陈列馆:创建于2014年,建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西大厅。自贡盐税史陈列馆通过盐税史话、封建社会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四大部分展陈,再现了盐税的历史脉络。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以西秦会馆为馆址,是一座井盐史专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