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西藏招商引资企业的质量

2024年05月29日 版次:08        作者:刘芳

西藏自治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是西藏自治区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而制定的,对进一步提高西藏对外开放水平,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起着重要作用,也为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笔者对2018年6月18日西藏自治区实施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方案,以及2021年4月7日公布的正式方案进行了持续跟踪。西藏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主要涉及税收、金融、产业扶持、土地、就业创业扶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重点鼓励和引导企业向高原生物、特色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数字、边贸物流等产业进行投资。

对2019年—2023年的税收数据分析显示,西藏的新办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驱动力,在增动能、优结构、促转型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5年间,西藏累计新办企业7.1万户,除2022年受疫情影响外,基本呈逐年攀升态势,年均增速达到13.2%,企业数量稳步增加,就业蓄水池功能得到拓展。同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办户数逐年增加,累计占比达4.6%,产业布局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5年间,新办企业累计实现税收115亿元,占全区同期税收的8%左右。其中,阿里和日喀则的新办企业税收贡献最大,占比24%和21.2%,昌都、那曲、林芝均占当地税收的11%左右,山南和拉萨分别占8.3%和6.4%,可见新办企业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财政增收的贡献更为明显。2023年,新办企业有121户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累计销售额达409.7亿元,占新办企业销售规模的32.3%。其中,电热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销售过亿元企业占该行业新办企业销售额的比例均在四成以上,实体经济已初见规模。

结合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情况,进一步了解新办企业在统计年度内的成长状况,笔者发现,优惠政策实施前期对新办企业具有较大的“虹吸效应”,但随着后期的深入实施,政策效应呈边际效用递减,主要表现在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较少、高端服务业布局偏少、产业发展路径依赖较强、可持续发展存在隐患等。

对照问题和不足,在近年来各省各地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就提高招商引资企业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聚焦“精优强”战略方向,推动新办企业集聚成势。紧盯未来产业、特色产业新赛道,提前谋划和培养一批投资规模大、本地带动强、辐射邻边省份的大型优质企业。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梳理重要产业链中断、卡、堵等环节,应用大数据分析实施靶向招商,实现延链补链强链目标,逐步在引强、创新、强链、引才上实现新突破。

二是厚植“项目式”营商环境,推动资源要素精准落地。针对招商引资企业涉及的重点行业,研究建立协同的“放管服”机制,为企业提供明确政策口径。围绕重点优质项目诉求,创新项目审批、备案和登记,提供绿色通道、容缺免办等个性化优质服务,帮助合规企业减少经营成本,为培育招商引资企业打造稳定的政策预期和优质的营商环境。

三是深化“全周期”动态监管,推动新办企业效能革新。共享招商引资企业信息,强化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形成动态监管合力,切实排除监管盲区。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对培育企业实行标签化管理,建立招商引资企业多维度评价机制,从项目价值、企业遵从、运营效益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提升企业的含金量。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西藏自治区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