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草木长,又是“六一”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青少年税收普法已超过30年,且力度逐年加大。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税收普法活动,青少年的心中逐渐种下了“学税、宣税、护税”的种子。那么,经过30多年的青少年税收普法,青少年有何收获?有哪些比较突出的成效?面对全新的税收普法环境,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力?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参与青少年税收普法工作的小学校长和税务干部。
对话嘉宾
宋连军 北京市密云区第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栾萌 深圳市南山区税务局干部,长期从事青少年税收普法工作
田丰源 通化市税务局干部,毕业于吉林省通化市沿江小学少年税校
税收普法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记者:如今,青少年税收普法已经超过30年。作为这项工作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宋连军:相信时间的力量,就会收获时间的玫瑰。我是做教育工作的,我认为教育的原理和种树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都需要一种长期主义的精神。青少年税收普法工作,就是一件值得长期去做的事。
2005年,北京市密云区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少年税校。2009年,密云区第二小学加入了少年税校行列。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学校与区税务部门一道培养了一批有税收意识的青少年。我发现,接受过税收普法教育后,尽管很多青少年依然对税收的概念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懵懵懂懂,但最起码知道了“税”的存在。有了这样的基础,就会激发青少年对税收的持续思考——这是培养公民税收意识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青少年从税收视角增加对国家的理解和认同感。
栾萌:我非常同意宋校长的观点。我所在的深圳市南山区税务局与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是隔着一条马路的“邻居”。自2005年起,我们单位就与麒麟小学开始共建少年税校,我很荣幸,能够深度参与这项工作。每次普法教育结束后,看到孩子们之间、孩子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热烈讨论的样子,我都很受感染,也对“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田丰源: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税收普法教育何尝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作为曾经接受过税收普法教育的小学生,我对宋校长和栾萌的话很有共鸣。1997年4月,吉林省通化市沿江小学被确立为少年税校。2000年9月,我来到沿江小学上学。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模拟税务检查活动,我扮演一名税务干部,穿着学校定做的儿童税服,戴着税徽和税帽,拿着文件夹,一本正经地走进了一家模拟商店,仔细检查店里的每一笔交易记录。担任校外辅导员的税务干部则扮演店主,就一些简单的税收问题和我互动。虽然只是模拟活动,却让我感受到了作为税务干部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活动结束后,我就主动报名,成为税法小小宣传员。
高考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后,在择业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税务局——我想圆一下少年时代的“税务梦”。2016年7月,通过考试,我成为通化税务部门的一名干部。当我第一次穿上税务制服、戴上税徽时,我又拿出了珍藏15年的小税服,想到了当初“大手牵小手”的模样,心里很有感触:如果当初没有那颗“税”的种子,如今的我不知道在干什么呢?
时代在变,税收普法的形式也在变
记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媒介传播形式层出不穷,这为青少年税收普法开拓了更多可能。和以往相比,现在的青少年税收普法发生了哪些变化?
栾萌:主题更丰富了,渠道更多了,形式也更加多样了。比如说,最近两年,我们联合麒麟小学、深圳电台飞扬971《七点早自习》,邀请税法小小宣传员来到演播间,以童言说税,录制了10期税法广播小课堂节目。听众在深爱听App上留言表示,在上班的路上听小广播员们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讲解,“很带感”。
田丰源:的确,现在的孩子接受税法教育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了,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我小时候,税务部门开展税法宣传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联合学校开展税收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和演讲比赛,虽然效果也不错,但形式还是单一了些。考入税务部门以后,我被聘任为通化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的校外税收辅导员。近年来,基地开设了专门的网站,通过视频动漫、趣味问答、游戏互动等形式,为孩子们宣传税法。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互联网上有丰富多彩的短视频资源可供借鉴,孩子们非常喜欢。
宋连军:这几年,税校双方除了立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共同编撰、改版升级税收普法教材外,还搭建了少年税校线上小记者站平台,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节目的采访制作,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智能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让青少年对“依法诚信纳税”有了日益具象的感知。
少年税校的学习经历是宝贵财富
记者:在您看来,青少年税收普法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连军:经过30多年的努力,青少年税收普法工作不仅让一大批青少年受益,而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如今在学生的语文作文里,不时出现税收内容。“你听,航天火箭发射的磅礴之音,青藏高原火车的飞速之声,三峡水利工程之声,是税收在维持心跳,让他们不停止,让我们更幸福”“税收可是个‘百变人’,不仅有增值税、所得税,还有环境保护税、消费税……别看它五花八门,正是因为它们拧成一股绳,才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促进社会发展”……在一篇篇习作里,孩子们把他们对税收的理解用充满童真的语言表达出来,令人印象深刻,这充分说明税收普法教育已经在青少年群体心中扎下了根。受孩子们感染,这几年,我们学校多次开展青少年税收普法主题书画征文大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青少年言税话税的热情。
栾萌:深圳市南山区税务部门自2005年与麒麟小学共建少年税校至今,共计培养了5000余名税法小小宣传员。根据我们对这些孩子的回访,他们目前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有的仍在继续求学,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勤勉实干,这是让人感到很欣慰的。
田丰源:当时跟我一起在少年税校共同学习的同学,后来的职业选择都跟儿时的经历多少有点关系。有的像我一样,选择了税务或相关的财经领域,有的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有的则进入了银行或投资公司的财务部门。还有不少小伙伴选择了与法律相关的职业,如警察、律师、法律顾问等。我总觉得,从小接受的税法教育对我和同伴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积极、正向的影响——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知识,更从小培养了我们的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和严密逻辑。无论我们选择了哪个职业,那段在少年税校的经历,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更好地向青少年普法,还有很多事要做
记者:当前,您在开展青少年税收普法工作中是否遇到一些瓶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该如何突破?
宋连军:多年来,青少年税收普法工作稳步推进,硕果累累,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面对新的普法环境,我们的税收普法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去年冬天,“小砂糖橘”在老师和各部门的保护下,深度游览哈尔滨,沉浸式体验南北差异,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的青少年税收普法教育为什么不能跨地域呢?
前不久,我们联合云南、西藏、吉林和浙江等地少年税校,开展了一场跨越山海的青少年税收普法活动,算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今后,在这方面,我想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可以通过跨省联动,以形式更丰富的活动、范围更广泛的交流,使青少年税收普法突破教育资源、场地限制,形成跨越山海、生生不息的集群效应;比如,可以考虑建立跨区域的少年税校讲师团,并组织讲师开展细分主题的教学研讨,实现税收普法教育成果的更有效集成;再比如,可以考虑借助互联网技术,吸引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加入,共同构建起深度交融、智慧碰撞的线上教育平台,共同推进青少年税收普法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栾萌:近年来,随着我国税收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税收政策的不断变化,青少年税收普法的复杂性和难度也相应增加了。作为普法者,需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作出更多尝试。
田丰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对青少年税收普法资源、经验共享的瓶颈,建议税务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全面掌握各地青少年税法普及教育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长期、系统的计划和机制,确保税收普法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地分配,普法效果得到持续巩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