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钞关:阅尽600年运河春秋

2024年06月03日 版次:05        作者:马鲁奎

“钞关”,史称“榷关”,是明代设置的榷税机构。因“宣德间钞法不行,廷臣奏征天下官民客商船料钞”而在运河沿线所设,民间俗称“钞关”。运河沿线有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杭州)七大钞关,它们像运河沿线的一串明珠,闪耀着中国古代税收文化的光芒。

收税额曾居八大钞关之首

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山东巡按陈济上疏:“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商贩所聚,今都北平,百货倍往时,其商税宜遣人监榷一年,以为定额。”经过5年征收试验,至宣德四年(1429年),朝廷沿运河设置七处“榷税分司”,再加上长江上的九江关,史称“八大钞关”。

宣德十年(1435年),临清运河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下设署前关、德州关、尖冢关、樊村厂关、魏家湾关5处分关,管辖卫河、运河375里水路口岸,直控督理关税,以御史或郡佐充任专职,“督理船料商税,分季解京,以充内帑,岁至四万金”。明万历年间每年征收税银83000两,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输京税银榷征117000两,超过定额的近3倍,居八大钞关之首。

临清运河钞关,居运河与卫河交汇的闸河之处,“挽漕之咽喉,舟车水陆之冲”,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繁荣的商业和运河稳固的税源,经历代增建,至万历中期已形成规制宏阔、稽查有序、收管完备、督理严谨的运河税务衙署建筑群。

临清运河钞关占地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雉堞为界,其外是收缴课税之区,称“署前分关”,又称“常关”;其内是户部榷税分署衙,是督理榷税、管理官吏公干及储藏税银的库房和居住区。雉堞外称“前关”,雉堞内称“后关”,钞关所在街道至今仍称“前关街”“后关街”。整座钞关建筑群经六百年历史沧桑,空间结构大体完整,是运河七大钞关仅存唯一的遗址,难能可贵。

钞关临运河而建,前关甬道及临河左右建有拦河铁索墩台、税厅、临水稽查亭、前关分税司、通事馆。后关衙署为三进院落,左右辅以巡栏房和皂隶房、南北穿厅,北跨院建有船料房、鼓铸坊及银库,南跨院是主事宅院、舍人房及皂隶住宅区。整座钞关建筑群营构严谨,是典型的中央政府外委直属机构建筑范式,体现了当时建筑营构中的社会伦理和建筑美学。

钞关主事严整法纪秉公拒腐

临清运河钞关阅世600年,运河两岸、署衙前后处处佚文、处处故事,俯拾皆是。

2019年8月,在临清运河钞关官署至运河甬道勘探和修复施工中,在钞关原税课阅货厅旧址出土一通《司徒大夫光宇王公德政碑记》。碑刻刊刻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记载了临清钞关主事王家宾主政临清钞关期间,与税监针锋相对,重法绳赃、厘奸剔弊的故事。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临清爆发了市民反抗税监马堂的抗争,史称“临清民变”。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皇帝派出大批亲信宦官,分赴全国各地充当矿监、税使,肆意搜刮民脂民膏。马堂督税临清,倚仗皇权贪赃妄为、横征暴敛。为逼商户纳税,马堂及其爪牙私设公堂,凌辱商贩及手工业者,甚至杀人越货,草菅人命,以至临清商贩裹足不前,远近罢市,“中产之家,破者大半”。全城市民忍无可忍,万余人揭竿而起,冲向马堂的税署衙门,焚烧署衙,杀死爪牙30多人,马堂仓皇逃命。后来,官府镇压民众,皇帝诏捕首犯。为保护百姓,编筐匠王朝佐挺身而出,凛然就义。

皇帝迫于压力,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颁布圣谕撤回矿监,临清运河钞关宦官税监却变本加厉掠夺税银。钞关主事王家宾与税监曲委斡旋,灼明法度。《司徒大夫光宇王公德政碑记》碑文记述了他采取的治理措施:一是打通交通关节、清除私卡暗栏,盘活商贸,广开税源;二是在各个坊站税卡明示圣谕,张贴税则,防止奸漏和不法胥吏坑害商民;三是严整法纪,对侵盗商民的胥吏和不法之徒,决不姑息养奸;四是秉公拒腐,洁身自好,为临清钞关官吏胥役树立廉洁榜样。王家宾在临清钞关任上打破了钞关榷税的僵局,使濒临崩溃的临清商业得以复苏,维护了商民的利益,使税额增收,得到运河商旅及临清市民的拥戴,这块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河千载通南北,不尽帆樯万斛来。”蜿蜒千里的大运河,孕育出历史名城临清,临清运河钞关与其他钞关一起,共同构成复杂的运河税收体系。运河钞关集漕运、财税文化于一身,内涵非常丰富。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临清运河钞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山东省临清市博物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