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的《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碑》

2024年06月03日 版次:06        作者:马鲁奎

在临清运河钞关里,有一个僻静的小院,三面而围的半壁廊里矗立着十几通明清时期的石碑,其中一通是《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碑》。

此碑立于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碑身残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18厘米。碑文楷体直书14行,每行字数不等,共计约700字。碑文中记载了明代正德年间,临清钞关主事林春泽修葺增建钞关署院,增设熔银铸锭机构一事。碑阴镌刻了钞关书办官吏、税课官吏、阴阳生、医官、监事、店户、石匠等一应勒石树碑人的名讳。碑额、碑座已散失,现仅存碑身。

《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碑》由正德年间状元唐皋撰文。唐皋,字守之,别号紫阳山人,安徽新安(今歙县)人。唐皋曾在北京翰林院任编修一职,乘船沿运河南下省亲,途经临清,邂逅钞关主事林春泽。当时恰逢临清钞关大兴土木,增其旧制。唐皋对林春泽清廉勤政、鼎新之举非常感慨,就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勒诸贞石。

碑文扼要简洁,内容翔实。临清钞关设关最早,初建时期并非平地起瓦舍,一蹴而就,而是税课官吏一砖一瓦,宵衣旰食,不断扩建逐渐完善的,《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碑》可为佐证。按古代官府建筑保固大修年限,一般最长以60年而计。根据碑文,临清钞关正德十五年修葺增建,是明代中央政府外委直属机构——运河七大钞关中所记载的最早一次官方大修。

临清钞关主事林春泽,字德敷,福建福州人。与唐皋同登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正德十四年(1519年)奉旨督理临清钞关,在钞关任上,他廉明清正,从严治吏。正如唐皋亲眼所见“驭下德之祟,明以烛幽,知之用也;广以容物,仁之俗也;直以履正,礼之经也。”修葺增建钞关署院所用的经费,不破费国帑,不用税烦民,而是动用平时匿税罚银之资,此举“舟者悦,贾者怀”,受到纳税民众的拥戴。尤其让唐皋赞叹的是,在钞关署院修葺中,林春泽高瞻远瞩,觉察到因运河的畅通,临清商业日趋繁荣,征收的税款不断增加,他决意增建银库,设重门,强防范,添档册,建案牍,置炉具,组银匠,熔碎银,铸银锭,规范税银管理,确保输京国帑渠道稳固畅通。此碑文所记钞关设炉铸币一事,其他运河钞关均无记载,《中国货币史》也未著录,可补史阙。

从某种角度看,此次临清钞关修葺,摒弃抱残守缺,先行熔银铸锭,不啻为运河税史上拓展钞关税课管理方式的一次创新尝试。

(作者:山东省临清市博物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