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看看我家小妹妹!”倪贺兴奋地举起手机,向记者展示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女孩倚在宿舍床边,清澈的双眼映着脸上两抹高原红。女孩名叫阿勒阿依,倪贺已资助她7年。
倪贺是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税务局的青年干部,2015年入职税务系统,2023年因工作勤奋,表现突出,获得局里的嘉奖。工作之余,她热心参加公益活动,从2017年起开始资助困境中的孩子。在她的帮助下,有的孩子已走出大山,到城里读书,对未来充满希望。
“做公益是受父母的影响”
为什么走上做公益这条路?倪贺说:“我是受父母的影响。我上学时,父母在生活上从不娇惯我,我有时候看着同学用新手机,周末出去聚餐,十分羡慕。”工作以后,有一次倪贺和父母聊天,才明白其中的缘由,原来经济并不宽裕的父母一直在资助贫困学生。“知道这件事后,我觉得父母是我的榜样,他们不求回报,只想帮助那些孩子,让他们有机会读书,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回想起父母的公益善举,倪贺满怀敬佩。
倪贺小时候,她的父母曾资助过两名贫困大学生。其中一名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境不宽裕差点失学,在倪贺父母的资助下,他顺利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倪贺说,即使到现在,父母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是非常感慨。倪贺听父亲说,这名学生家在农村,大学毕业时,他和母亲一起带着一篮子玉米来到倪贺父亲的办公室,进门就要下跪感谢。“父亲当时被吓到了,赶紧把他们母子两人拉起来。”父亲说,看着孩子成长成材,比什么都高兴,做这件事本来就不求回报,只是想力所能及帮助更多的孩子,让他们有书念。倪贺的母亲也说:“得知孩子考上研究生,心里特别高兴。”
回想往事,倪贺说,很小的时候,她的心里就种下了做公益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不管读到哪,姐姐都帮助你”
2017年,倪贺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一家公益基金会。通过基金会,她看到了阿勒阿依的照片。
“照片中,13岁的小阿依在稻草铺顶的房子里看着一本破破烂烂的书,这一幕让我非常受触动。”倪贺说,她后来了解到,小阿依是大凉山彝族女孩,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不知所终,小阿依和年迈的姥姥相依为命,祖孙二人生活拮据。但即使这样,小阿依仍然坚持读书,她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她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这一切。照片里那本破破烂烂的书仿佛散发着光芒,点亮了小阿依的希望。倪贺说,自从看到这张照片,她就下定决心资助小阿依,帮她走出大山。
从此,倪贺每年都通过公益基金会给小阿依捐款,供她读书。7年间,尽管两人从未谋面,但早已将彼此视若亲人。小阿依经常给倪贺发消息,两人像亲姐妹一样谈心聊天。
小阿依18岁生日那天,她有些失落地告诉倪贺,同学们在生日的时候都能收到父母的祝福,而她连自己父母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她很想念父母,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
倪贺想,比起物质上的帮助,成长中的小阿依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当时因为疫情,倪贺不能到大凉山看望她,就通过手机发信息,给小阿依精神上的鼓励。倪贺告诉小阿依,她不是孤身一人,千里之外的姐姐一直惦记着她,孤单的时候就找姐姐聊天,遇到困难时也一定要告诉姐姐。倪贺还精心挑选了一条裙子,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小阿依,她希望小阿依穿上漂亮的裙子,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努力学习,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
努力付出收获了回报。去年,小阿依考上了四川省西昌市一所中专。小阿依说,倪贺是她的榜样,她一定要好好完成学业,像倪贺姐姐一样用青春和热情回馈社会。
7年来,小阿依不是唯一一个让倪贺牵挂的孩子。在此期间,倪贺共资助过3名山区孩子,这些孩子在她心里早已如亲人一般重要,但她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些事。直到前些日子,单位举办青年干部社会责任分组研讨会,在同事精彩发言的激发下,倪贺才和同事们分享了这段故事。
“其实,当我面对生活的压力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小阿依又何尝不是一次次地治愈我,带领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出心中那一座座高山。”在帮助他人的道路上,倪贺自己也收获很多,她决定一直走下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倪贺给予别人的是馨香,她自己也从中嗅得沁人芬芳。她说,还会继续资助遇到困境的孩子,点亮孩子们的“心灯”,将这份爱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