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日”之际再读《增长的极限》

2024年06月05日 版次:08        作者:邓琦

197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几个年轻的系统科学家用名为World3的计算机模型,模拟了世界未来发展的几种可能性,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政策,人类社会的增长会遇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到最后导致社会的大崩溃。随后,这个结论发表在一本书里,第一次为资本主义的无限制扩张和美国式的用过度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敲响了警钟。

这本书就是由来自美国和挪威的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增长的极限》。1972年该书第一版问世,提出地球的极限和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极限,让当时还沉浸在二战后经济增长黄金期的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92年,该书主创团队修正原有模型并输入新的数据验证情景,在书籍出版20周年之际推出第二版《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再次引发各界关于地球承载极限与人类发展选择问题的争论。2004年,该书作者使用“生态足迹”等最新研究方法和最新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增长存在极限的观点,发表了第三版《增长的极限:三十年更新》。如今,《增长的极限》被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著作,书中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增长的极限》开创性地运用建模思维开展定量分析研究“人类困境”这个宏观命题。主创团队运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人口和资本增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加在各种限制下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量化研究,独树一帜地提出解决世界性问题要关注“增长的极限”。书中对世界人口、贫富鸿沟、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研究结论与数十年后的发展情况高度吻合,因此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增长的极限》被誉为系统思考方面的典范之作。该书挑战传统的发展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将系统思维运用到地球生态环境的研究中,结合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和工业产出等诸多因素的关联分析,生动演示了系统中负反馈和正反馈如何相互作用,如何从增加系统行为可持续性角度研究对策。作者提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密切关联,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紧密合作,改变当前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推动愈加复杂的现实世界可持续发展。

书中引用了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一句名言:“永远不要忽视一群负责任的人组成的小集团所具有的改变世界的力量。事实上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么发生的。”书中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的是结构性变化,需要进行一场如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那样全面而彻底的革命,并呼吁各国尽快开展应对全球挑战的有效行动。在税收方面,近年来各国逐步建立并持续完善、落实绿色税制体系,将系统思维充分运用到绿色税制的顶层设计中。我国建立了诸如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多税共治”的税法体系,完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多策组合”的政策体系,从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引导企业治污减排、助力绿色消费、推动技术研发等多点着眼,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制约双向发力。

今年的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办,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笔者作为南宁这座城市的一分子,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上,需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增长的极限》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5个感性的“软工具”,即想象、网络、说真话、学习和爱。这些理念与浸润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天人合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等古代哲学思维贯通契合。这本书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现成的答案,而这些思考已经开启通向未来的大门。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