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聚焦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数智服务为代表的“新服务”、以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业态”,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应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观察2019年—2023年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对6.7万户“三新”企业的发票购销、税种申报等税源数据进行分析。
看发展指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均平稳增长
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类要素为基本架构,包括3个维度、10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其中,劳动者主要反映创新人才数量、素质和效率;劳动资料主要反映科技、绿色、数字等创新投入情况;劳动对象通过“三新”产业规模占比反映产业结构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算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定基测算,最终形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分项指数及新质生产力综合发展指数。该指数能够集中展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指数结果高出100%越多,说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宁波市税务局以2018年为基期,对2019年—2023年宁波“三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5年来宁波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23年达到159.2%,较2018年实现跨越性增长。
具体来看,以“高技术人才”为核心的劳动者要素总体水平保持平稳提升,2021年该项指标同比上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打下人才基础。以“创新投入”为核心的劳动资料快速增长,5年来先进设备、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数字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投入年均增速达14.1%,增幅居三类要素之首。伴随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2019年以来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劳动对象规模逐年壮大,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看产业图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多点开花
2019年—2023年,宁波“三新”企业户数和销售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22.6%、18.9%,分别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3.1个、6.7个百分点。“三新”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2023年销售规模占该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比重达到30.3%,较2019年提升6.1个百分点,“三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从税收收入来看,2019年—2023年,宁波“三新”企业的税收收入由219.8亿元增长至295.5亿元,2023年占全市税收总量的比重达到10.4%,较2019年提升1.3个百分点。
“新制造”提质升级。从总体情况看,2019年—2023年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3.1%,占全市制造业的比重由18.8%提升至21.9%。从细分赛道看,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前沿领域发展势能充沛,年均增速均在30%以上,特别是航空航天产业、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细分领域从弱到强,销售规模增势迅猛,推动制造业产业图谱向新领域拓宽。
“新服务”不断壮大。2019年—2023年宁波信息服务、科研服务、互联网平台三类数智服务年均增长24.2%,占“三新”产业的比重为47.3%,较2019年提升7.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科学研发技术两行业5年间年均增长39.7%,为加快形成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新模式提供驱动力;互联网平台5年销售年均增速达7.8%,美菜网、世贸通、蓝卓数字等重量级平台先后涌现,推动“互联网+商贸”“互联网+工业”等多场景深度融合。
“新业态”创新主体集聚。2019年—2023年宁波各类重点研究院科创策源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销售研发和技术服务占到同类服务销售的21.0%,5年间共为8000余家本地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成为创新赋能的核心载体。2023年宁波未来产业研发强度达到17.5%,销售规模5年年均增长82.0%,其中柔性电子、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和氢能储能等未来能源销售5年年均增速均达150%以上,显示新兴领域布局有力,带动未来产业集群跃升。
看要素支撑:数字、科技、绿色三大要素深度融合
数字赋能,“三新”企业数字化投入占全市投入比重超四成。2023年,宁波“三新”企业数字化投入规模超千亿,户均采购金额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7倍,占全市数字化投入规模的比重由2019年的31.5%提升至41.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最大,占全部“三新”企业的采购比重近两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吉利、中车等龙头车企带动下,数字化渗透速度领先,数字商品采购金额年均增速达53.1%,是“三新”企业的近两倍。从本土融合情况来看,2023年,“三新”企业自宁波市内采购数字化商品和服务比重达31.7%,较2019年提高8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可见宁波本土数字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了“三新”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三新”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企业近五成。从创新投入情况来看,2019年—2023年“三新”企业研发投入金额逐年递增,年均增长23.1%,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强度达到4.5%,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产业含新量突出。其中,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达38.9%以上。从研发投入类别来看,2019年—2023年“三新”企业设备类、人力类投入意愿强劲,年均分别增长22.2%、18.2%,分别高出全市平均11.3个、0.5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宁波持续加快引才育才,科技人才占“三新”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9%上升至22.0%,为产业拓新提供强劲支撑。
绿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能耗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0.5元。从产业发展来看,2019年—2023年,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速高达31.2%,其中太阳能产业体量快速扩大,占新能源产业的比重从2019年的30.7%倍增至2023年的63.7%。从能源使用效率来看,5年间“三新”企业百元销售收入能耗持续下降,2023年降至1.65元,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能耗比制造业平均水平低0.5元。分类别看,新能源产业下降最为明显,2023年单位能耗较2019年下降1.3元。这说明企业不断释放优质产能,能源高效利用率提升明显。
看发展态势:“三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在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基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TFP)模型测算,随着数字化、科技化、绿色化深度融合,宁波“三新”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1.1,较2019年增长7.6%,显示宁波“三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高,要素配置较为均衡。具体来看,五年来“三新”产业中五成以上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涨趋势,其中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产业等成长速度较快的新兴产业生产效率领先,且近三年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资源配置水平不断向优。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下一步宁波应坚持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积极推动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向前沿材料、未来汽车转型,差异化布局绿色氢能、海洋算力、空天基地、水上装备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未来产业。围绕“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智慧城市、居民消费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布局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智技术。基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建立新质产业成长监测体系,制定多维度评价机制,从投入效率、项目价值、创新效益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比评价,提升各类要素投入含金量。强化部门统筹协调,着力打通新质产业发展的卡点、堵点,对企业当前国内供应链的“卡脖子”需求,引入“揭榜挂帅”机制,吸引各行各界积极入局,开展产业技术联合攻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推动具有本土辨识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经济分析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