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学院(校)的发力点是什么,合作院校能够带来哪些优势互补?
刘金科:近几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稳步推进国际化办学理念,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荷兰、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校的相关院系、科研机构开展全方面的教育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共同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交换学习和联合培养工作。
以我院今年获批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24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例,这一联合培养在3年内每年选拔推荐一定数量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访问学者前往维也纳经济大学开展科研合作和课程学习。维也纳经济大学在经济与工商管理领域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是奥地利唯一专门教授经济学的大学,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于服务应用经济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财税学科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李林木: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是学校的传统优势院系,成立于1986年,其中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税收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们的合作院校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建于1911年,在最新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72位,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西澳大学法学院是世界排名前一百的法学院,该法学院中的税法硕士项目旨在提供专业税务知识,培养学生研究和处理复杂税法问题的能力。通过联合培养,学生可在国外学习由国际知名的税务专家讲授的专业课程,在澳大利亚当地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实习,丰富实践经验。
戴丽华: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以“中欧公共政策与风险治理”为主题,聚焦于社会治理、风险治理等领域,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区域研究能力的人才。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与丹麦奥尔堡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不仅选拔标准严格,能够为国际组织输送高质量的后备人才,同时拥有全面的资助体系,降低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学习和实践。
我校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所高校有合作交流,其中有短期及线上交流活动供学生选择,如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暑期课程项目,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合办的数字经济线上交流会,与瑞典达拉那大学合办的本科项目,以及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合作的MBA项目等。这些交流不仅增进了学术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2.学院(校)在联合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刘金科: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于2023年组建“全球税收治理菁英班”,以开放、立体、国际化的财税课程体系锻炼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这项培养以双语教研、跨学科课程、定制化实习实践和海外访学交流为特色,注重国际财经理论素养、国际税收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和应用综合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包含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学科,还涵盖计算机应用基础、Python大数据分析基础等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财税知识。
除了与国外高校合作,最近我们在联合培养方面进行了新的拓展。近期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北京理工大学申报的“人工智能+税收”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获批,今年将启动首次招生。联合培养依托中央财经大学税收学学科和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科的专业优势,采用“新文科+新工科”的模式,加强统计学、优化理论等现代数据处理技术所必需的数理基础,致力于培养在金融、税务、保险等领域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还将协同开展关键技术与重大应用攻关,建设“中财大+北理工+企业”的合作实验室平台。
戴丽华:在探索与国际知名大学或机构的合作办学模式上,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参与组织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而且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机会。
李林木: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的税收学专业“3+1”本硕连读(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由广东财经大学与西澳大学合作开办。我校负责前3年的国内课程教学,西澳大学负责最后1年的国外课程教学。我们希望通过整合中外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域内域外税法,具备从事税收征管、涉税服务、企业税务管理、税收筹划等涉税工作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满足两校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将获得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和西澳大学税法硕士学位,学位受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3.国际税收改革新趋势下,联合培养项目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戴丽华:中外合作的联合培养项目通常关注学生在国际税收方面理解和运用能力。个人认为,未来的国际税收人才培养将会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一是跨国公司税收政策研究。研究不同国家之间跨国公司税收政策的差异与影响,探讨如何有效协调国际税收政策,避免跨国公司通过税收规避等方式逃避税收责任。二是关于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探索国际税收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国际税收协定和双边及多边税收协定的实施情况,并能够针对具体案例提出解决方案。三是数字经济税收的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注重结合热点引导学生研究数字经济对跨国税收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并在理论研究中关注如何完善税法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
刘金科: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不断加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全球广泛关注,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如火如荼。我国从国际税收规则的跟随者,逐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当下迫切需要国际税收领域的高精尖专业人才。基于此,培养具有跨学科、多语言能力的应用型国际税收人才是当下的教育重点。
另外,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实践也是联合培养项目的重点。联合培养项目通常与国内外跨国企业与国际组织合作,像我院此类的项目普遍与税务咨询等方面的全球顶尖专业性服务公司合作,会定期发布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实习项目的重要信息,支持和推荐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和机构实习实践,并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及时有效指导。
李林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全球化加上了“数字化”的特点。我认为,将来国际税收合作将更加注重税收征管的数字化升级与智能化改造、打击和防范跨境逃避税、提升税收透明度、优化对“走出去”企业的涉税服务等。未来的国际税收教学也会围绕这些重点展开,如数字经济时代税收治理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方略;“双支柱”等全球税改方案的影响;如何加强国际税收治理合作等。
4.联合培养项目对学生有哪些要求?
李林木: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将其作为工作语言,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具备扎实的税收信息检索、搜集、判断、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在国际环境下从事本专业中的相关工作的基本素质。如我校联合培养项目国际税收、纳税检查、税收筹划、纳税评估等课程都是全英文授课,对学生会有一定的挑战性。目前从学生反馈来看,他们对这几门课程以及税收征管数字化(信息化)普遍比较感兴趣,对微积分、高等数学课等课程稍感吃力。
戴丽华: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语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就研究生而言,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术表现是评估其是否适合联合培养的重要标准,包括学习成绩、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另外,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确保在国外学习期间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日常生活沟通。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自身对联合培养项目要有准确的认知。学生对培养内容有兴趣、有目标,包括对项目目标、合作机构、导师研究方向等有所了解,对个人在项目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才能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刘金科:参加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沟通交流能力尤为重要。语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校的联合培养项目依托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设有俄语、日语、法语等多语种、多文化课程,可供学生自主选择。
5.未来如何加强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财税教育?
刘金科:我认为,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成体系、有效果的科研要素之间的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包括多项构成要素,例如教育理念的指引,人、物与数据的流动,国际化课程的安排以及师资和管理队伍的配合等。教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保障交流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未来国际税收的教研合作,应致力于共同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供给,推动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与来自六大洲的36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国(境)外高校、学术组织和知名企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并实施“知行全球”系列共8类90余个海外学习交流项目。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与合作院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确保在学业进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全球化深度体验,通过客观、正确的认知学习,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减少因偏见造成的障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李林木:加强中外交流、打破学科壁垒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成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结合地域优势,我们以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复合型财税人才。
未来可以充分借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展开更充分的交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
戴丽华:我认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化视野的构建。引进国际一流师资和学术资源,推动全球化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通过学术交流、访学活动等多重合作打造开放型大学,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二是产学研的结合。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提高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多元化学科的发展。推动跨学科融合、多元化学科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