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选择报名广东财经大学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是因为对海外学习比较感兴趣,而且这一项目能够在四年内“高效”地完成本科及硕士的课业。从广东财经大学到西澳大学,从直面压力到主动加压……我在求学路上不断收获,坦然迎接挑战,对于自己的专业也有了更多思考和规划。
西澳大学税法硕士项目的课程以小班制集中教学为主,每天上课8个小时,从早9点到下午5点。授课的内容具有连贯性,每次上课都需要高强度集中精力,万一漏掉某一部分就会影响后面的理解。课后考核的形式以撰写论文或给出法律意见为主,卷面考试相对较少。起初,这种授课模式对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战。即便我自认为英语水平还不错,但一起上课的很多同学都是在财税行业里有丰富经验的律师、会计师或税收顾问,我时常会因为自己没办法像他们那样同教授深入讨论而感到挫败。为了尽可能弥补差距,我在课后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教授在课上讲过的案例,阅读与课堂相关的法案和文献。慢慢地,我也能够自如地在课堂上与大家讨论自己的想法了。
我感受到不同学校对税法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本科学习中,税收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大类,课程设置中有很多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及会计课程,我对税法的关注更多地在于研究不同的税率、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得出准确的答案。在西澳大学,我们的专业划分在法学院内,学习的重点放在解读税法条文上。澳大利亚等普通法系国家实施的是判例法。通过阅读判例可以发现,若纳税人对税务局的裁定不服,选择提出上诉,法庭在作出裁定时通常关注的重点是上诉人的论证是否与法案条例的目的相符,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判断法条的适用程度,很多时候对于同一案例的理解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课堂上或课后教授常会给出案例让大家进行研讨,要求我们应用双边税收协定,判定企业的筹划是否依法依规。这时,相比熟记协定中对于被动收入的最高适用税率,更有效的方式是仔细研读协定条款中对各项术语的定义及阐释,尤其是对于常设机构、经营利润的阐释,从中找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研讨和学习更多地激发了我的兴趣,尤其是在和教授交流过程中,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肯定。比起正确结果,他更关注我们在思考和探索中的新发现,而我也在不断的试错和求证中愈发感受到税法的魅力。这段学习经历让我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存在唯一答案。我也试着在学习之外,探索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
毕业季临近,母校又将迎来新一届财税学子。对于有兴趣选择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的同学,我的建议是提早做准备,从阅读英文材料着手提高外语能力,可以尝试使用EndNote等软件练习英文学术文章写作。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020级税收学专业(中外人才培养实验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