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如带花似雨

——写在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45岁“生日”之际
2024年06月17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金琳 通讯员 王维妙 李萌

近日,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迎来它的45岁生日。作为一部蜚声中外的经典之作,该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再现了中国唐代对外经贸文化交往频繁、互惠共融的情景,把古老的敦煌文明和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该剧的编创者们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寻找灵感,以丝绸之路和平与友谊为主题,将静止的壁画舞姿编排成生动的舞台作品。精美绝伦的舞蹈,跌宕起伏的丝路故事,让观众感悟到古丝绸之路上中外友好往来、中国开放包容的美好寓意。

《丝路花雨》在中国舞蹈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拥有“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中国舞剧史上里程碑”“中国经典舞剧的典范”等美誉。45年岁月洗礼,《丝路花雨》常演常新,不断向国内外传播着丝绸之路的深厚文化内涵,洒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合作的缤纷“花雨”。

舞自敦煌来

琵琶伎乐,捧花飞天,霓裳羽衣……千年敦煌壁画中的舞姿,今天依然飘逸飞扬。

1977年,甘肃省歌舞团七下敦煌,来到有“沙漠美术馆”之称的莫高窟,领悟壁画中丝绸之路凝聚中外友谊的主题,历经2年,数易其稿,完成了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的创作。

该剧以中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一个感人故事……

丝绸之路上,各国商旅络绎不绝。波斯商人伊努斯的商队在河西走廊遭遇龙卷风,伊努斯被风沙掩埋,路过此处的中国老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救起了昏倒在沙漠中的伊努斯。父女二人告别伊努斯之后,却遇到盗匪,英娘被匪首劫走,被逼迫无奈之下,成为百戏班子的歌舞伎。多年后,匪首带着百戏班子来到敦煌市集,重回故地的英娘含悲起舞,曼妙的舞姿吸引了众多人围观。此时,寻女多年的神笔张也在此处,他终于找到了日夜思念的女儿,但贪财的匪首却要挟神笔张,只有花重金才能将女儿赎回。波斯商人伊努斯为报当年的救命之恩,仗义疏财,为英娘赎身,父女二人终于团聚。后来,神笔张从英娘的舞姿中得到启发,画出了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反弹琵琶伎乐天》。

父女二人团聚不久,市令在敦煌市集上看到英娘的舞姿,设计企图霸占英娘。神笔张迫不得已,把英娘托付给了伊努斯,英娘跟随商队去了波斯。市令罚神笔张终身劳役,将他关在洞窟,戴罪作画。

后来,河西节度使来到敦煌莫高窟,看到神笔张的《反弹琵琶伎乐天》惊叹不已,恢复了神笔张的自由。而远在波斯的英娘,和当地百姓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几年后,英娘随伊努斯返回祖国,而父亲却遭到匪首暗箭,不幸去世。英娘向节度使揭发了匪首和市令的罪行,节度使铲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大隐患,中外人民的友谊延续不断。

丝路绵绵传友谊,花雨缤纷舞彩虹。《丝路花雨》作为经典舞剧的里程碑,将古丝绸之路上中外各族友好往来、民心相通的动人情谊和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表现出来,舞出了中国精神,舞出了中国气派。

反弹琵琶从壁画飞上舞台

《丝路花雨》不仅是我国经典舞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舞蹈的传承和革新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部舞剧广泛汲取了戏曲舞蹈艺术的精华,融合了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印度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盘上舞、西域舞等各种艺术形式,多元化呈现,韵律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画面美,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丝路花雨》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精品,还在于它对敦煌悠久璀璨文化的发扬,展现了敦煌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丝路精神的时代内涵。舞剧编创者们经过长期对敦煌壁画的深入观察研究、学习临摹,不仅掌握了壁画上的舞姿特色,还将壁画中静止状态的舞姿造型发展成一套新颖别致的民族舞蹈动作,特别是壁画中代表作“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动作,独具一格,优美动人,这些舞蹈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敦煌舞风格流派和审美形式。

舞剧中共有40多段舞蹈,英娘的独舞就有10段,均为剧中的核心舞蹈。这些优美灵动的独舞,正是编导在对敦煌壁画艺术静态造型洞悉的基础上,通过敏锐的艺术创造力,以凝练的舞蹈语汇,将千年文明塑造成流动的舞姿,展现在观众眼前。

其中,英娘卖艺的一段独舞,是根据100多幅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形象编排而成,舞蹈节奏抑扬顿挫,舞姿优雅灵动。而英娘反弹琵琶的独舞,则出自莫高窟第112窟,编导把它发展成一个表现英娘性格的独舞,设置了典型的环境:阴暗的洞窟里,父女两人呕心沥血,画窟涂壁。在这一环境中,英娘为解除父亲疲劳而舞,触动了神笔张的灵感。这段反弹琵琶的独舞情景交融,恰到好处,动作由缓而急,幅度由小而大,从不同角度细腻地表现了英娘善良天真的性格。

整部舞剧,特别是英娘独舞的部分,实现了对敦煌壁画静态造型的复原,既不失敦煌舞蹈的特点,又把握住了盛唐包容豪放的民族气概,在舞姿中彰显中华美学和民族特色,是中国经典舞剧的典范。

《丝路花雨》以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驰名中外,它向世界传达中国和各国人民友好的宗旨,更是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从艺术角度看,整部舞剧是一场精美绝伦的视听盛宴,灿烂耀眼的敦煌文化、繁荣气派的大唐盛世尽收眼底;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部剧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尽善尽美的主题思想,具有深远的传播意义。女主角英娘淳朴善良,不畏艰难,她勇敢地向世界“走出去”,最后又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引进来”,为舞剧叙事结构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丝路花雨》彰显的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民族胸怀,一种文化自信,向世界播撒了友谊、和平的种子。

从“花雨热”到“敦煌舞”

1979年5月,《丝路花雨》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剧院首演。同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丝路花雨》剧组赴北京演出,在参加文艺会演的137台节目中,《丝路花雨》是唯一进入人民大会堂全本演出的剧目。这次演出轰动北京,获得巨大成功。而后,《丝路花雨》剧组又受邀前往广州、香港、桂林、上海等地演出,历时8个月,演出200多场,场场爆满。

“当地媒体和观众对这部剧的评价是‘骆驼上台了,飞天复活了’。”一位英娘的扮演者回忆起当时演出的场景,高兴地说。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丝路花雨》入选奥运迎宾节目,全剧在配乐、舞蹈编排、技术技巧、服饰舞美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创新,既突出敦煌艺术的古朴典雅,又增加了国际感、时尚感。2009年,《丝路花雨》再一次作为国庆大典献礼剧目到国家大剧院演出。时至今日,这部剧仍活跃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历久弥新。

《丝路花雨》,不仅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敦煌风”,也吸引了大江南北的人们来到甘肃敦煌,在这里驻足,欣赏并弘扬、传承敦煌艺术文化。

敦煌舞教学体系创始人高金荣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年近90岁的高金荣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时间回到1979年,《丝路花雨》的问世,把一种源自敦煌壁画的舞姿带到了观众面前。“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宝库。《丝路花雨》吃透了敦煌文化的精髓,又抓住了舞蹈艺术的要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这么好的舞剧,我们不能让它一晃而过,昙花一现。”看完《丝路花雨》后,高金荣大受启发,能不能将这种舞蹈引入课堂?

1979年9月,高金荣第一次奔赴敦煌莫高窟。天宫庆典、燃烛朝圣、神剑飞舞、反弹琵琶……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她仿佛进入一个梦幻的世界。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敦煌之行,让她的一生与敦煌结缘,也打开了她的精彩人生。

从敦煌回来后,她从本职工作出发,潜心研究、深入挖掘敦煌艺术。1980年,高金荣编纂了《敦煌舞教学大纲》,并于当年招收第一批敦煌舞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她开创了包括呼吸、手姿、手臂、单脚形态和琵琶道具组合在内的舞姿训练课,编导了《敦煌梦幻》《极乐敦煌》等组舞以及《千手观音》《妙音反弹》《大飞天》《欢腾伎乐》《莫高女神》等教学剧目,再一次“活化”了敦煌壁画,形成一套完整的敦煌舞教学体系。

高金荣说,敦煌舞这个名称,不是谁特意起的,随着教学、演出的深入,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个舞蹈流派和教学体系。如今,在高金荣的坚持下,敦煌舞流派已桃李满天下,她培养的千余名敦煌“文化使者”,遍布全国艺术院校和院团,把敦煌文化和丝路故事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醉心敦煌文化的奥莉娅

1982年,《丝路花雨》剧组成为亚洲第一个受邀进入世界艺术殿堂——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演出团体。演出结束时,台下一片寂静,30秒后,响起热潮般的掌声,谢幕时间长达25分钟。这是中国文化进入海外市场的早期探索。

“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为中国舞蹈剧开辟了新路”“东方的《天鹅湖》”……《丝路花雨》就像一曲中外友谊的颂歌,在世界上唱响丝绸之路友好通商、互惠共融的美好旋律,收获了无数掌声、鲜花与赞誉。

45年间,《丝路花雨》先后走进法国、意大利、德国、朝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4000场,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部敦煌舞剧“走出去”,吸引了万千敦煌粉丝“走进来”。有的人因喜爱《丝路花雨》走进敦煌,有的人因着迷敦煌文化留了下来。

9年前,来自俄罗斯的奥莉娅因《丝路花雨》来到敦煌莫高窟,受到敦煌艺术的强烈感染,她选择留在这里研究敦煌文化。当她第一次站在莫高窟前看到这些壁画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世界。数千幅壁画展示了中国历史不同朝代的风貌,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遗存和重要见证。“千年莫高窟里,装着‘世界的敦煌’。”奥莉娅仔细欣赏壁画,不时可以在其中看见高鼻梁、深眼窝、黄头发的外国人形象,她深切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开放包容,这些壁画就是一部活的艺术史,也是一幅幅绚丽的艺术画卷。

因为深爱敦煌文化,奥莉娅考取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成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的学生。

在敦煌学研究所学习期间,奥莉娅主要研究敦煌壁画中的西域文化元素,她试图从壁画中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联系。她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也是一个展示中俄友好关系的课题。

奥莉娅说,敦煌是她心中永远的灵感之源,也是她永远的精神家园,她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一些贡献。

多年来,奥莉娅用自己的智慧,在敦煌学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她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主译和参与了多部敦煌类书籍的汉译俄工作,其中《中国河西走廊》一书的俄文译本已于2020年出版。此外,她还积极参与甘肃省的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中俄友好关系发展贡献力量。2019年,奥莉娅荣获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成为该奖项的首位俄罗斯籍获得者。

奥莉娅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世界范围的“敦煌学”推广践行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实际行动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成为文化使者。

缤纷花雨中 有一份税收力量

舞剧《丝路花雨》的诞生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成功,源于舞剧编创者和演员们的努力付出,也源于舞剧的创演单位——甘肃省歌舞剧院的坚守。成立于1961年的甘肃省歌舞剧院始终扎根西部沃土,坚持走富有西部特色的中国舞剧之路,这颗西部文化传播明珠一直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道路上坚守了60多年。

据了解,甘肃省歌舞剧院最早是专门请海外观众来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看中国舞剧。后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舞剧被邀请到国外演出。在此期间,剧院快速发展,特别是2013年转企改制之后,剧院的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国家推出的各项利好政策给了剧院底气,其中就有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

据了解,当前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税收支持涵盖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多项税费,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了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使文化企业可以享受不同税惠红利,大大提升了文化企业的获得感。

为全力护航敦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自2013年甘肃省歌舞剧院转制以来,甘肃省税务部门跟踪剧院经营发展情况,主动上门送去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手册,提供定制化的政策辅导和涉税服务。自剧院转企改制到现在,共享受文化转制企业免税优惠58.92万元。去年全年,享受各项税费减免15.39万元。在税惠政策的支持下,剧院的经营收入规模从2013年的608.83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826.97万元。税惠红利的支持让剧院有充足资金去创造更多高质量的中国舞剧,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丝路花雨》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彰显出的不仅是一种形式、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大国胸怀、一种文化自信,它打通了艺术美育的“丝绸之路”,向世界播撒和平友爱的种子,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