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我一直坚持

2024年06月17日 版次:06        作者:口述:林洪涛 整理:田雨 徐然 黄佳煜

林洪涛,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干部,1997年开始献血,荣获“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等。

我一般会选择在周末的时候去献血。清早,厦门市中心血站的献血点刚一开门,我就到了。走进熟悉的房间,同相识的工作人员打声招呼,坐到采血椅上,配合完成初筛,开始抽血……27年来,这已是我很熟悉的场景。

回想起第一次献血,是1997年的一个下午。当时,初为人父的我抱着幼小的女儿走在街上,路过一辆献血车时,工作人员朝我递来了一张宣传单,我还没来得及接过,女儿已经挥舞着胖乎乎的小手抓住了宣传单,嘴里还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

我看了看献血车旁的宣传标语,“献出一份热血,幸福一个家庭”。看着女儿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小脸蛋,我的内心突然受到了触动,“幸福一个家庭”,那一刻,我觉得身体被阳光照得暖暖的,便抱着女儿走上了献血车。

献完血,工作人员发给我一本献血证,看到红色本子上写着自己的名字,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两天后,我收到了中心血站发来的血液合格短信,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一次小小的善举,马上就能帮到别人了。从那以后,我把这个小小的举动坚持了下来。

最初都是献全血,后来2008年的一次,我了解到临床上血小板的需求大、疗效好,是救治白血病、血液病、肿瘤等病人不可或缺的血液成分,甚至可以帮助止血困难而濒临死亡的患者起死回生,便决定加入捐献成分血的队伍,由从前捐献全血转为单采血小板的成分献血。

成分献血身体恢复更快,捐献间隔时间也较短,大约每20天就能够捐献一次,但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血液质量要求较高且需求紧急,所以我会时刻关注厦门中心血站的网站及公众号。遇到血量告急时,有时中心血站还会直接给我打电话。

为了保证献血质量并能及时响应召唤,这些年来我坚持体育锻炼,几乎每天都会跑步、打球,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如今,我已年过五旬,身体不如年轻时恢复得那么快了,我把捐献成分血的频率逐渐下调为两三个月一次,但每次血液中心向我求助,只要身体状态良好,我仍会积极响应。

如今,我的成分血献血总量已达106个治疗量,若按捐献一个治疗单位单采血小板相当于捐献200毫升血液计算,已献血21200毫升,加上全血献血总量1700毫升,总计已献血2.29万毫升。这个数字,大约是我全身血量的5倍。

当奉献成为习惯,温暖开始蔓延。这些年来,我不仅自己热心无偿献血,也带动身边其他同事加入进来。每年,我所在的第一稽查局都有不少干部参加无偿献血活动。除无偿献血外,大家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特别是2020年,厦门市税务局创建“蓝星火”志愿服务品牌后,全市税务系统有更多人加入到提供便民服务、优化公益服务等志愿服务行动中来。

这些年来,有不少人问我怎么能把这件事坚持这么多年,其实我觉得并不难,别人恰好有需要,而我又能做得到,就去做了。我希望,这小小的坚持能像星星之火,温暖更多有需要的人,传递给他们这世界的热情与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