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是会“上瘾”的

2024年06月17日 版次:06        作者:王屏

王屏,国家税务总局余姚市税务局陆埠税务所干部,2003年开始献血,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23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一星级。

从2003年算起,今年已是我坚持无偿献血的第22个年头了。我累计献血量达到16800毫升,几乎相当于“4个自己”,也因此获得了一些荣誉。但对我而言,这些荣誉更像是幸运的象征:能献血至少说明我身体健康,同时还能帮助有需要的人,这自然是幸运。

我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纯属偶然。

2003年,我在街头偶遇一辆献血车,出于好奇就多打量了几眼。恰好遇到有热心市民刚献完血下车,我问他:“您是刚献完血吗?献血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有没有年龄限制?”对方看我问题多,一指献血车说:“喏,你直接上去检查一下不就知道了。”当时我对无偿献血还完全不了解,看到针头也有点犯怵,但我想着“来都来了”,就上了车。最终一挽袖、一咬牙,我献出了人生第一个300毫升血。

“您的血液经检测合格,将用于病人救治。”事后,我收到了浙江省血液中心发来的短信,得知我献的血将被用于拯救危急病患,那一刻我高兴极了。从那时起,每隔一段时间,看到献血车,我就会主动上去献血。

起初,由于对献血知识了解不多,我一直坚持捐献全血,后来才得知原来献血还分为全血和成分血。于是,我跑献血站跑得更勤了,每个月至少要献上一次成分血。2021年,我还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队伍中的一员,时刻准备着尽己所能,为配对成功的病患带去生命的希望。

踏上无偿献血之路以来,我听过无数声“谢谢”。事实上,我同样心存感激,因为无偿献血为我打开了看待这个世界的另一扇窗户,让我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默默从事着社会公益事业。

献血次数多了,和工作人员熟悉了,我也开始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比如为更多人科普无偿献血的知识。只要血站有需要,只要自己有时间,一条短信、一个电话,我就能随叫随到。

助人为乐是会“上瘾”的,此后我再也闲不下来了。为爱挽袖、无偿献血,只是我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之一。其间,我还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从2013年起,我陆续报名加入余姚市海燕公益服务中心、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健康天使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组织,几乎每个周末都奔走在志愿服务一线,个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500小时,被评为余姚市“五星级志愿者”、余姚市“最美志愿者”。

“在退休前成功献血100次”——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如今目标完成进度已到77次,但我又有了新的努力方向:一人献百次,不如百人献一次。献血是一个集体性的事业,只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让献血事业一直处于良性循环。

近几年来,通过各类志愿服务,我带动了61人参与无偿献血,其中22人成为定期献血者。在我的日常“科普”下,单位也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热心肠”。近3年,余姚市税务局已有110人次成功献血,累计献血量达3万余毫升,获评2020年度宁波市无偿献血爱心单位。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份爱心到一项公益,我的“热血”之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