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荒山人未老

2024年06月17日 版次:08        作者:韩世峰 徐丽 本报记者 孙丽娜

初夏的青海西宁,青绿满城,一场雨后,湟水河两岸郁郁葱葱,游人如织。清早,我们拨通李成基的电话时,他正在山上干活,得知我们要去采访,李老高兴地答应了,“端午节前来吧,正好带你们去山上看看。”

李成基是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退休干部,今年已经86岁,依然身板硬朗,思维清晰。1998年退休后,他背起行囊、扛着铁锨,爬上了当时处处是干黄土和裸露沙石的荒山,干起了绿化。26年锲而不舍,终于让数百亩荒山披上绿装。

扎根山上的新“愚公”

西宁市地形东西狭长,南北两山夹着湟水河,河水自西向东穿城而过。

吃过午饭,李成基的儿子李焱云驾车到西宁市中心接上我们,自南往北驶过湟水桥,到西宁火车站后一路往东,不一会儿就到了韵家口镇。从这里往北进山行驶大概3公里,我们到达位于湟水河北岸山上的成基绿化区,李成基是这片林区的负责人,这里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成基绿化区里鸟鸣草绿,花香四溢,生机盎然,很难想象这片山坡曾被当地人叫作“西旱台”。环顾四周,只见林木葱茏,笔直挺拔,宛如大自然的守护者。油松、樟子松、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沙枣树、钻天杨、丁香树等竞相生长,展现出生机与活力。树木、野草和着泥土的味道,还有阵阵四溢的花香,弥漫在空气里,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我爸今天又是一早就上山了,他叫了几名助手过来,商量要安装喷灌分水管道,为夏秋季绿化区浇水养护做准备。”李焱云一边引路,一边介绍,走不远,我们看到了正在忙碌的李成基。

李老也看到了我们,他热情地打招呼,向我们介绍身边几名助手。几年没见,李老还是那么精神矍铄,声音浑厚,笑容满面。谈起绿化区的事,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很难把他与耄耋老人联系在一起,这分明就是一位精明干练的老伙计呀。

“李老承包荒山,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辛苦,这满眼的绿来之不易。”站在李成基一旁的于守策说,他是李成基的好朋友,非常佩服李老,常来绿化区帮忙。

我们跟随李老在绿化区里走着,穿过一条林间小道,来到绿化区的管护房。

“这一带原来有6个山头,我们把其中一个推平填沟,形成了居中最大的一块平地,现在叫大平台。从地形图上看,绿化区整体有点儿像一座塔的形状,高处比较狭窄,往下越来越宽阔,不远处毗邻村庄。当时按图纸估算的面积,整修扩建后实测有426亩地。”李成基指着绿化区示意图介绍说。

“李老现在说得轻松,当年山上到处是干黄土和沙石,推平的那个大土包附近,就有两个巨大的垃圾场,一处乱石坑。”于守策补充道,那时缺少大型机械,李成基动员远房亲戚,修好了当时毛纺厂的一台推土机,硬是开上山来,用几个月时间,花了2万多元,移动数十万土方,推出现在这个大平台,才有了主要的成材林区和育苗区域。移土填沟,建平台、造梯田,附近村民看到荒山变良田,李成基的行动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绿化中来。

在绿化区管护房墙上,一组组照片展示了这里的今昔对比,还有李成基和工友们用过的工具陈列,无不令人感动。在房间的另一侧,一张张荣誉证书,记录着李老和大家的不懈努力,见证着他们前行的足迹。2009年9月,李成基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4月,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李成基“青海省国土绿化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初,李成基被国家税务总局评为“最美税务老干部提名人选”。

一路艰辛绿满坡

跟着李成基的回忆,我们仿佛一同经历了这片荒山美丽蝶变的过程。

时间回到1998年,李成基从青海省国税局副巡视员的岗位上退休,时任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的“牧民省长”尕布龙找到李成基,鼓励他承包荒山,“老李你肯定能行,我们都相信你!”之前有人承包过那片荒山,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尕布龙对李成基的信任,源于李成基退休前曾负责单位的绿化工作。李成基不怕吃苦、真抓实干,探索和积累了不少高原绿化的好方法,将单位的责任绿化区建得郁郁葱葱,多次获得表彰奖励。

20世纪60年代,李成基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历史系,他平日喜欢读唐诗。唐代诗人柳中庸有诗云:“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李成基知道,由于干旱缺水、风沙等原因,自古在我国西北地区植树都是难事。

面对尕布龙的提议,李成基没有马上答复。60岁,本应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李成基的老伴和儿女坚决不同意他承包荒山,说:“退休了,卸下工作的担子,应该轻轻松松、无牵无挂地颐养天年。”

那一年,青海连续三季干旱。李成基不敢告诉家人,一次又一次默默爬上荒坡,看着山头黄土板结、沙石遍布,要让它们润泽起来,给它们披上绿装,谈何容易?

李成基几天彻夜难眠,他坐在荒山的石头上,思考着自己的晚年生活。经过深思熟虑,他下定了决心,毅然决然地朝着心中的目标迈进。他不顾家人反对,扛起铁锨爬上荒山,承包了这片光秃秃的荒山坡,在石头窝里安营扎寨。

“刚承包下这片荒山时,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下拨5万元,原青海省国税局支持了8万元,靠着这两笔启动资金,我们开始整饬山地,建设基本设施,修筑道路,每天都干劲十足。”李成基回忆说。

道路加固、蓄水池建设、主管道铺设,包括山上电力供应等,各级领导都特别重视,税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汇聚了多方力量。谈到绿化区的配套建设,李成基很感激。

我们沿着林间砖垒的台阶拾级而上,登上一处山包。李成基快步走在最前面,在绿化区大平台处,他合抱着一棵柳树,开心地讲起来:刚承包下这片荒山时,省国税局院子里有一株柳树,他截取了一段拇指粗的旁枝,插入雨后的泥土里,如今长成了这里最粗壮的一棵大树。

这些年,李成基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积累经验,汲取教训,绿化区逐渐从粗放管理转变到依靠科技实施精细操作。弯腰蹲下身子,抚摸着道边半米高的油松新苗,李成基说,因为绿化成林,草长叶落,原来的沙化贫瘠土壤,腐化植被堆积,逐年形成了天然的良性循环。山绿了、水多了,生态变好了,大家都受益。

住在附近心里都舒坦

“当初,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钱从哪儿来?”李成基说。绿化荒山使用资金量很大,这始终是困扰他的难题。

起初,李成基带着雇工靠手挖肩扛,硬是平整出了80多亩苗圃地,还在荒山坡上开挖出了水平沟、鱼鳞坑,为的是“泥不下山,水不出沟”。

为了修建蓄水池和管理用房,李成基曾经天天跑到建筑工地上捡旧砖头,还曾四处赔着笑脸要水泥。为了修绿化区的简易道路,他又跑了好几家单位拉来炉渣……

冷风、黄土、烈日,没日没夜的劳作,把李成基雕刻成满脸沟壑的老农。他不抽烟不喝酒,收入只有退休工资,没有多少积蓄。在精打细算的基础上,他时常将自己和老伴的退休工资搭进来,还东挪西借50万元投入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中,修建蓄水池、铺设灌溉管道、盖阀门控制房。这些缠绕着大山的水管,保证了树苗成活率,荒山绿化终于走出了“年年植树不见树”的怪圈。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李成基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汇聚各方社会力量。他继续精打细算,“每一分钱都用在山上”。据不完全统计,26年来,成基绿化区累计投入绿化资金600余万元。

“一个人能做多少事?是所有人的努力成就了这片绿。”采访中,李成基反复说,退休后承包荒山搞绿化,契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国家重大战略,赶上了好时代,还能让自己退休后有所作为。家人对李成基搞绿化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前两年儿子退休后加入进来,孙子大学毕业本来在上海工作,了解绿化区建设状况后,也返回家乡从事绿化事业。

除了家人,李老平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助手和工友。老许跟着李成基已经干了近10年,李成基记得,2015年的一天,他在韵家口附近招工,大部分村民觉得这份工作辛苦,要求的工资比较高,但李成基没有那么多钱。

“我跟你去。”听说是去栽树浇水做绿化,老许二话没说,就跟着李成基上了山。

老许家就在毗邻村子,逐渐成了李成基的得力助手。有一次,附近几名群众上山,在林地铺上垫子野餐,有人还抽起了烟,危害林区安全。老许对那些人说,护林防火人人有责,再说,这里到处都是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不文明行为,派出所民警能看到,你们再不下山可能会带来林区安全隐患。老许的一番话,成功把群众劝离管控区,而且没有激化矛盾。

老许说,李老是退休税务干部,他带头来做绿化,村民都特别支持,也经常看到税务部门组织干部来植树护林。现在山绿了,春天有花草,秋天瓜果飘香,住在附近一年四季心里都舒坦。山上有活干的时候,有的村民来做些事儿,既能顾上家,还可以增加一点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湟水河缓缓流淌,碧波荡漾,绿绸带般的两岸山野形成“绿谷”,环绕着西宁城区。“每当看到我们美丽的城市和优质的环境,我就不觉得累和苦,更不觉得自己老。”李成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