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海南正逐“绿”前行。
海南是陆域小省,却是海洋大省。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海南省提出,到2025年,海南将初步建立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和消费体系,覆盖一二三产业的绿色全产业链初步形成。
脏垃圾变“绿电”
“我们这里的垃圾平均每天入场量为629吨,透过观景台可以看到,入场垃圾存储在垃圾仓,堆放高度相当于4层楼,接下来再由电子垃圾吊将垃圾放入给料斗中进行下一道处理工序……”光大环保能源(屯昌)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佩教向前来调研的税务干部讲解着垃圾处理工序。
据悉,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建设的屯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约21.9万吨,每年提供绿色电力约9260万度。“由于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因此2023年享受了免征环保税政策,减免20余万元。”陈佩教说,“我们用节约下来的资金,升级了净化系统,现在我们焚烧垃圾产生的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经过脱酸反应塔的净化后再排放,排放标准远低于海南自贸港绿色排放标准。”
近年来,海南税务部门积极发挥以环保税、资源税、车船税等税种为主的绿色税制导向激励作用,引导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低碳项目、低碳园区建设,为加快建设美丽海南贡献力量。
信义玻璃(海南)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特种玻璃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产品在岛内市场占有率约85%以上。
近年来,该企业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节能增效发展新途径,建设低碳环保园区,陆续在工业园区增加光伏发电项目。目前装机容量13.14兆瓦,2023年发电约900万度,实现了发电量全部自发自用,不仅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还促进了节能减排。“2023年至今,我们享受环保税减免超20万元,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低碳环保的‘双升级’。”该企业财务负责人说道。
“低碳”建筑兴起
装配式建筑已成为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据测算,和现浇施工相比,装配式施工在建造阶段可以减少20%的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下降近40%,现场施工人数减少60%—75%,建筑粉尘减少两到三成。
位于临高县金牌港开发区的海南全景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预制空心墙板、预制叠合楼板、预制楼梯等民用建筑预制构件,并提供施工安装一体化服务。
“我们公司作为‘灌芯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海南省唯一技术代理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装配式建造技术,并取得多个省份地方标准及相关项目技术论证通过,现已获得4项重要技术发明专利。”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徐焕玉表示。
“企业在钢结构、原材料精度研发上投入了1000多万元,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税务部门主动安排专员讲解留抵退税相关政策并辅导申报流程,今年第一季度,我们收到留抵退税146余万元,有效缓解了压力。”徐焕玉说。
据悉,海南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费政策的积极促进效应,针对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辅导,确保纳税人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绿色转型赋能添力。
目前,海南省已投产的构件生产基地共30家,其中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基地22家,钢构件生产基地8家,2023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积中占比超70%。
撂荒地变绿农田
在万宁市和乐镇、山根镇交界处,16万多块蓝色太阳能电池板与770亩绿色蔬菜交相辉映。“这片土地撂荒好些年了,土地贫瘠,没有人愿意耕种。现在,通过在光伏电站里发展农业,建设完毕后能达到1万斤的年亩产量以及1.2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实现农产品收入6千万元,电站产值5千余万元。”大唐(海南)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财务人员蔡园园介绍道。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4.6亿元,是海南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海南省首家以蔬菜大棚为特色的农业光伏项目,通过在光伏阵列下方空地及间隔种植农作物实现了土地复合利用。为助力该项目快速落地,万宁市税务局与万宁市和乐镇政府、山根镇政府协同联动,加强数据信息共享,聚焦项目建设进度,通过定点联系、推送政策、走访问需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服务。“这么多部门关心我们,让我们在项目建设中少了后顾之忧。”蔡园园说。
随着以环保税为代表的绿色税种相继完成立法,多税共治的税法体系逐渐搭建起来。海南税务部门建立了多部门绿色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绿色税收征管效率。海南省税务局与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共同制定《海南省环境保护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加入到对企业的环保监督中。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来自海南省环境质量检测的一组数据令人欣喜:2023年海南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较2019年相比,PM2.5浓度下降了25%;今年一季度,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更是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