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山东省淄博市的海岱楼钟书阁里,映入眼帘的是立体线条感的书架和编钟、马车等精巧设计,底蕴深厚的齐文化元素与充满现代气息的书店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书架上,封面上一双深邃眼睛与我的目光相遇——《泰戈尔诗选》。我并非第一次读这本书,每次重读,总会有不同的心情和际遇。
泰戈尔的诗中创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宗教观、真理观、美学观和社会观。在泰戈尔看来,人与宇宙,在先天本质上是和谐的、统一的、紧密相连的,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伟大的事实”。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通过全部机构的努力试图在身体方面、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培养出完美的人,为此会让国民发挥一切才干去占有和利用一切能够得到的东西。与西方文明不同,印度文明的最高理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统一。他通过东西方文明的比较,阐述了人与宇宙关系的重要性。他主张,人与宇宙在精神本质上是同一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个理想,人类社会才能获得永久和平与幸福。
1913年,泰戈尔凭借《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作家。20世纪初,泰戈尔应邀访华,其思想和作品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引发热潮。他对中国新文学,尤其是新诗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为当时正在萌芽的白话文、白话诗带来一股新风,激发了中国文坛各派作家更多创作火花。
今年是泰戈尔访华100周年。百年前,泰戈尔怀抱“无私的人类之爱”,循着玄奘西行和达摩东渡的古道来到中国,希冀“继承贤哲未竟之事业”“疏通中印古代精神通路”。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流中,《洛神》和《齐德拉》两部剧目相得益彰,《道德经》和《奥义书》的哲思义理齐鸣谐振。此行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会,更是中印文明互鉴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生命中的很多个阶段,我都重读过泰戈尔诗集。诗中的哲学思想充满着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而且蕴含着崇高的人类理想以及“普遍之爱”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片“净土”,让我的心灵得以安放、寄托。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淄博经济开发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