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兴安岭全面停伐10周年,林区活立木总蓄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实现“三增长”,多元产业同步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大兴安岭地区税务局聚焦主责主业,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本文结合近年来税务部门的工作实践,从税收视角看大兴安岭林区转型发展成果,探索转型发展模式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大兴安岭地区属于黑龙江省辖地区,共辖4个区、1个县级市、2个县,管辖区域总面积8.3万平方千米,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山脉东北坡,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覆盖率达86.2%,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中国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和国内仅存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还是野生蓝莓之乡。近几年,大兴安岭地区立足区域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将“冷资源”变成“热产业”,打造北方旅游、寒地生物和寒地试车“双寒”产业。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生物医药业、森林碳汇业、水经济和绿色矿业等,加快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
2023年,大兴安岭地区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4%。三大产业税收占比分别是:第一产业为2.2%,第二产业为53%,第三产业为44.8%。今年1月—5月,三大产业税收占比分别是:第一产业为2%,第二产业为53.6%,第三产业为44.4%。可见,大兴安岭地区税收较为依赖第二产业。为推进大兴安岭地区全面转型,可依托传统产业、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从以下几点科学谋划转型发展之路。
赋能传统产业,做强“老字号”。依托林下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高精尖产品。深度开发野生蓝莓、红豆、榛子以及桦树汁等产品,把野生浆果、野生坚果等加工业做大做强。抓好木耳、灵芝、猴头等食用菌和森林猪、森林鸡、黑头羊、冷水鱼、狐貉特色动物的养殖及深加工。
激发区位优势,做优“新字号”。依托冰雪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打造“新奇特”模式。努力打造集文化、旅游、体育、寒地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依托湿地、森林、界江、文化、寒地等要素,开发“文旅体+双寒”的多元协同发展新模式。
挖掘资源价值,做精“原字号”。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开发绿色矿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开采优势矿种,如钼、煤、金、铅、锌、铜、铁、矿泉水等;利用矿泉水资源丰富、水体晶莹剔透、水质好、环境地质条件优越等特点大力开发矿泉水产业,重点进行中高端产品和市场差异性开发。
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发展扶持政策。通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的模式,引进优质产业项目;通过“技术引流+政策扶持”的模式,吸引高端技术团队;通过“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吸引区域特色行业。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打通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关注经营主体“所期”“所想”“所盼”,使经营主体体会到经商办事的便利、快捷和高效,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资经营。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