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别样红

2024年07月01日 版次:07        作者:吴广程

巍巍井冈山,是一部读不完的书,是一首吟不倦的诗,是一幅看不完的画,令人心驰神往。怀着对这片红土地的敬仰之情,不久前我和曾同期转业的老战友一起,有幸第一次踏上江西这片热土,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缅怀追忆先烈的光辉足迹和不朽功勋。

忆革命道路的艰

在井冈山的茨坪,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它远看似一团火焰,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观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来到井冈山烈士陵园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

随后,我们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昔日堑壕和黄洋界哨口,回忆战争年代的残酷岁月,90多年前的战争烽火在眼前一幕幕闪现。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向井冈山转移,由此点燃了中国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连续击退赣敌四次“进剿”、湘赣两省敌军三次“会剿”,大小战斗百余次,有4万多名革命先烈在这里长眠,他们中的大部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置身这片浸染着鲜血的红土地,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是何等艰辛、理想信念的力量是何等巨大。

品战争年代的苦

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慕名前来参观瞻仰的人群络绎不绝。每当我们来到一处革命红色旧址,都能听到动人心魄、艰苦奋斗的故事。

在黄洋界哨口的红军挑粮小道上,沿着陡峭的山路走一小段,体验当年红军挑粮的苦;拔起路边的一棵野菜,品尝当年红军断粮的味;驻足看红军战士穿过的衣服,想象着当年红军战士的不易……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敌人在进行军事“会剿”的同时,还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生活十分艰苦,吃的是红米饭,喝的是南瓜汤,有时还用野菜充饥,冬天只穿两件单衣,晚上盖的是干稻草。由于食盐几乎断绝,军民们把老墙土刮下来泡在水里,然后熬成硝盐,这种盐又苦又涩。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井冈山精神。

这里不仅展示了众多革命先辈的足迹,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切身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传统。红米饭、南瓜汤,让战士们闻到了胜利的香甜,恶劣的物质生活不能让他们放弃坚定的信念,艰难的时势境地没能阻挡他们执着地前行。这正是当今的我们急需补充的精神食粮。

看当今生活的甜

暗淡了那连天烽火,远去了那红米步枪。今天的井冈山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就有100余处,到处都充满红色的记忆:黄洋界上炮声隆,八角楼上音容存,送别路上《十送红军》荡气回肠……

如今的井冈山,蓝天、白云、鲜花、碧水,目光所及,美不胜收。天堑变通途,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建到了井冈山下,方便了南来北往的游客;井冈山的花卉、凉席、无公害蔬菜、有机茶等纷纷走出深山,家家盖起了小洋楼,办起了农家特色餐馆,搞起了农家乐旅游项目,使老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前往黄洋界哨口的路上,我们听到江西老乡唱道:“啊呀嘞,欢迎你们来井冈,高速公路通井冈,满山竹木绿井冈,人人住上小洋房,感谢领导感谢党,带领我们奔小康……”这首山歌充分印证了井冈山日新月异的变化。

立未来发展的志

转天清晨,当我站在井冈山山顶,看到一轮朝阳慢慢染红了天际,湘赣山脉的高峻巍峨和层峦叠嶂映衬下的千沟万壑,把阳光折射出万道光芒。

寻觅革命先辈走过的足迹,我接受着一次次灵魂深处的洗礼。“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孕育而成的伟大精神,它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此刻,脑海中再次响起那首《十送红军》。

是啊!不管我们的理想有多么远大,也不管我们的抱负里充满了多少豪情,一切的根本其实都在于我们脚下站立的这片土地。革命先辈们之所以不后悔他们的选择,正是因为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不惜用血肉之躯去守护家园。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基层一线税务干部,当我们面临各种责任和挑战时,我想我们要像当年的红军那样,坚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信仰,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准人生的奋斗坐标,在“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税务实践”中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江阴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