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聂绀弩小说看清末税赋征收

2024年07月01日 版次:08        作者:王君

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聂绀弩是湖北京山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担任《文汇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被夏衍称为“鲁迅之后杂文写作第一人”。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聂绀弩曾经为清政府收过税。

1918年,聂绀弩小学毕业后,因家道中落而失学。由于聂家祖上有为地方政府征收契税的资格(可以世袭),十几岁的聂绀弩便帮父亲在京山杨集镇和绿林镇一带跑“税契团”,走村串户征收房屋田产买卖的契税。

清末民初,只要是买了田产的人,都要把契约拿到衙门里完税。衙门把一张印好的盖了县印的官契连同原契还与业主,谓之“税契”。乡下人离城远,置了产业并不急于进城缴税,或根本不想缴,衙门就得专门派人去收,并按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划为一个个“团”,收这项税的人,就被称作“跑‘税契团’”。

聂绀弩的这段收税经历,让他更多地接触社会,发现了清政府税收管理的弊端,深切感受到社会不公,对劳苦大众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这一经历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其短篇小说《天壤》《姐姐》《盐》,均取材于他在京山读书和跑“税契团”的经历。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除了稍有艺术加工,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

清末京山税收主要包括契税和田赋,收契税的叫跑“税契团”,收田赋税的称作“钱粮柜”,相当于现在的税款征收员。“钱粮柜”又分为甲柜、乙柜、推收科和由单科。其中,甲乙柜收钱粮;推收科管立户和倒户,相当于现在管新开业户和注销户;由单科给花户(纳税户)画由单,由单上开列需缴的钱粮数目,相当于现在的纳税申报表。

当时的征税人员并不是正式官吏,而相当于现在的编外人员,没有正式薪饷,全靠敲诈老百姓过日子,因此被人瞧不起,他们的后代甚至不许去参加科举考试。但老百姓还是很怕征税人员,因为对无力缴税或者抗拒纳税者,官府会派差役来拘拿,并以抗税罪处罚,重加责打,还要枷号示众。

同样,“税契团”的报酬也并非来自衙门。据聂绀弩的小说记述,官方规定的契税税率是13%,官府基本上不向百姓宣传,而乡下很多人不了解政策,实际征收是15%乃至20%。偶尔还有伪造官契和官印收税,弄虚作假骗取百姓银两。

政府不支付费用,完全靠潜规则负担征税成本。这样腐朽的政府体制,这样荒唐的税收制度,都潜伏着危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延续了200多年的满清王朝走到了尽头。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京山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