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的任村镇,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漫步在镇上的老街小巷,白墙青瓦的老房,久处深巷的院落……让人感受到一份古朴与宁静。而在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的“桥头堡”,也是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所在地,被誉为太行山中的“小天津”,在对敌经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天津”的兴起
抗战前,任村便是一个贸易繁荣的商镇,也是一个商品流转中心,有山货栈、粮行、杂货店等店铺80余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村商业很快衰落,而太行山各地的市场如任村一样,百业凋敝,有些山区百姓甚至连吃盐都成为难题。
1940年3月,国共两党谈判决定,以林县姚村为界,姚村(含姚村)以南归国民党管辖,姚村以北归八路军管辖。这年5月,由共产党领导的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设在任村,其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尽快恢复任村市场交易。
随后,共产党员赵有德奉命到任村开展贸易工作:一是解决老百姓吃盐难的问题,二是活跃经济、扩大流通,支持根据地冀钞(八路军“冀南银行”发行的货币)发行,解决抗日政府部分开支困难。
在当地村民帮助下,赵有德在任村办起德兴货栈。不久,任村各家店铺陆续重新开张,周围的小商小贩都到任村做买卖,甚至北平、天津、平顺、邯郸和安阳等地的商人也来到任村开货栈。历经近两年的发展,任村贸易重新红火起来。
依托任村,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将太行山区盛产的花椒、核桃、柿饼、皮毛等山货销售出去,再购回军工器材、武器弹药、棉布、煤油等军需民用的物品。其间,驻任村的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在各方配合下,顺利打通太行山与冀鲁豫、冀南两个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确保了军政干部往来和枪支弹药、药品、食盐等重要物资的运输安全。
开展缉私斗争
为规范市场管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在任村设立了工商登记管理机构,规定凡是本地经销山货出口的,必须进行登记管理。为加强进出口货物税管理,根据地又在林北县成立林安县税务支局,负责管理林北、安阳两县的税收,税务支局受晋冀鲁豫边区税务总局管理。
林北一带,缉私斗争形势异常复杂,不仅有普通商贩和群众参与走私,还有一些土匪、日伪特务、汉奸走私毒品和假钞等,破坏根据地经济建设。为加强缉私,林安县税务支局成立了28个缉私小组,有145名队员,并且划了两条封锁线,加强缉私巡查。
在日常缉私工作中,税务人员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有的商贩将牲口送至边界,然后雇佣当地妇女,骑上牲口,借口串亲戚,将牲口走私出境;有的走私者,让妇女小孩背上一二斗粮食,借口自用,送出境外;还有些土匪,直接武装接送货物出入境。尽管困难颇多,危险重重,税务人员还是不分昼夜,想方设法堵截走私物品。
为严厉打击贩卖毒品、走私伪钞等严重经济违法行为,林安县税务支局联合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等部门人员,加大了市场检查和违法打击力度。
1942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刊登了一则《任村奸商走私贩毒 政府决予严厉惩处》的新闻,从中“可见一斑”。
“(太行讯)我林、安税务支局,近侦悉林北任村一带,走私之风,日益炽盛,任村市上,私货充斥,影响税收甚巨……于上月末,我调派干部,会同林北县政府及县公安局,前往任村市上大检查。当场查获私藏鸦片等毒品之商号……同时又在该地兴隆烟厂查出鸦片烟一斤,及伪造之税局烟产税查验戳一个……”
此案的破获,极大震慑了一批不法商贩,规范了任村市场行为,并在外汇登记和管理上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税务人员的贡献
在根据地的精心经营下,任村成为太行山根据地继武安县阳邑镇之后的第二大通商口岸,在扩大贸易流通、保障军需民用、支持冀钞发行、稳定市场物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当时估算,任村每年的出口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这中间,税务人员的贡献功不可没——
增加了税收收入。据统计,1941年林安县税务支局征收出境税、入境税、烟产税等共计42.37万元;1942年7月,林安县税务支局合并入林安县工商局,这一年共完成税收245.16万元,超出任务150万元的64.5%。
规范了市场秩序。税务人员成为缉私的主力军,有力遏制了毒品、伪钞、粮食等各类走私行为,保护了根据地经济建设。仅1942年,林安县就查获走私案件1923件,没收及罚款所得45.52万元。
促进了“抗币”发行。在征收税款中,对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和日伪政权发行的伪钞,税务部门采取先等值、后贬值、再禁止流通的方式,有力提高了冀钞的威信,扩大了冀钞的发行量。
此外,活跃在敌我交界线的税务人员在收集敌方情报、秘密采购重要物资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抗战胜利后,各地的商贸流通恢复正常,任村大量商户流失,村庄渐趋平静,“小天津”的繁华也成为历史一景,不复再现。
如今,抗战的烽火已消逝多年,不过任村镇的抗日传奇故事依然口口相传,“活”在很多人心中。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涉县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