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时间,四川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4000的面积,占到全省近1/4的外商直接投资、1/10的进出口、1/10的新设企业。自成立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正加快从“试验田”走向“高产田”。
近两年新办科创企业近5000户
“登陆”成都科创生态岛,众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都市工业”自动化工厂里,以大鹏无人机、睿乐达机器人为代表的智造产品陆续整装下线;中科星图亿水总部项目、东方希望天府中心项目等相继落地……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高端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快速生长”。
税收数据也可以看到“新区”与“创新”的叠加。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天府新区税务局对新登记经营主体分析后发现,近两年成都天府新区新办科创企业近5000户。
成都天府新区税务局新经济税源管理所税务干部刘奕伶介绍,他们专门组建自贸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团队,团队不光落实“政策找人”工作,还与重点企业建立点对点联系,方便随时帮助解决问题。此外,成都天府新区税务局还依托天府中央法务区四川省税收法律服务中心、民营企业服务站等平台,对辖区内百余户科创企业开展多期专题辅导培训。
在4月举行的专题辅导会上,成都空御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培训很‘有料’,我们关注的热点、难点,税务部门都进行了详细的答疑解惑。”
企业每月利用退税款多做近2000万元的出口生意
清晨,天府机场一架架满载货物的飞机蓄势待发、滑跑升空;成都市青白江区成都国际铁路港里,运载着26方货箱的“中老泰”全铁快速货运列车准点发车;在泸州港,艘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装点完毕,亟待一声号令乘风出海……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带来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内陆战略高地。为帮助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四川税务部门依托“税路通·海纳百川”子品牌,精准推送税惠红利政策、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以及提供国际税收确定性服务等举措,助力川企扬好“出海”风帆。
对此,企业感触最深。“作为首批入驻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的企业,税务部门提供的‘税务管家’服务和‘一对一’网格化服务,对企业防范跨境税收风险很有帮助。”成都大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在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的同时,税务部门还在“高效办成一件事”上下功夫,帮助自贸试验区企业驶向对外开放“快车道”。
成都市青白江区税务局通过与海关、商务、交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创新推出“青松退”专项服务,大幅压缩出口退税业务办理时间。
“退税平均时间压缩了一大半,资金周转速度提升2倍以上,公司每月可以利用退税款多做近2000万元的出口生意。”成都正业佶祥平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友富表示。
多项创新服务举措获国家层面复制推广
四川自贸办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四川自贸试验区大胆探索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在最近4批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成果中,四川贡献14项。
7年时间,税务部门也在自贸试验区这片大胆试、大胆闯的“试验田”里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走向全省、全国的创新举措。
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之初,泸州市税务局在全国率先打造“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新模式并被推广;2020年,泸州市税务局创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服务”被国务院列入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
近年来,泸州市税务局又创新推出了出口应征税货物“智能提示、快捷申报”服务模式,将纳税人“自己判断+人工申报”的出口应征税货物申报流程,升级为电子税务局“系统精准识别—自动提醒—一键填报—即时申报”,有效解决纳税人对于出口应征税货物判断困难、申报不及时的问题。
“几分钟就能搞定以往半天才能完成的申报工作,同时还避免了漏报错报导致的风险。”降险、增效是泸州临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汪洋对这一服务最深刻的感受。
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税务部门依托天府中央法务区,建立全国首家中央法务区税收法律服务中心,首创非编制实体化税收法律服务模式,首行“三级联动、一体运作”工作模式,为纳税人解决问题提供广阔平台,将税务法律的权威性带到了这片“开放高地”。
当前,四川自贸试验区已进入转段转型、深化升级的新阶段。四川省税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税务部门将持续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准落稳税费优惠政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护航自贸区企业特别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主导产业创新,服务培育增长新动能,为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贡献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