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运河之畔、古淮河之滨的江苏省淮安市,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淮安依淮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也被称为“运河之都”。
从历史深处流来的运河水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这句话,道出了淮安被称为“运河之都”的原因。淮安——地处南北交会之地,是大运河连接淮河、长江、黄河的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商人行旅途行至此,就要下船乘车北上,或乘船南下。凭借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淮安在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空前发展,留下了淮安清口枢纽、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双金闸、淮安清江大闸和淮安洪泽湖大堤5处世界遗产点。
“闸下溜塘深广,望之使人眼花。五月闹龙船,七月放河灯,一种繁盛之状,亦他处所未有。”这是《淮阴风土记》中对淮安清江大闸的一段描述。清江大闸始建于141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记者行走在清江浦岸边,傍晚时分的清江大闸静静地伫立在河道之上,柔和的晚霞给她披上了一层薄纱,平添了一抹江南的温婉。不远处的石码头,早已不复往日的车马喧腾,河道中碧水幽静,似在娓娓诉说它曾经的繁华。
历史上,清江大闸是大运河淮安段漕粮运输必经的咽喉要道,不仅保障着北上漕船的顺利通行,还兼具调节水势的作用。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一心想北上讨伐齐国,但伐齐远征需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问题,靠陆运道阻且长,而吴国的优势又正是水军和先进的开河、造船、航运技术。当时长江与淮河之间并无水路可通,于是吴国利用长江与淮河之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开挖河道,贯通长江与淮河:从邗城出发(今江苏扬州),连接博芝湖和射阳湖,至山阳县末口(今江苏淮安境内)入淮河,淮扬运河由此而生。因以古邗城为起点,这段运河也被称为“邗沟”,是中国大运河的发端,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然而,水多有利,也有弊。历史上,黄河和淮河经常泛滥,淮安屡遭水患,邗沟河道淤塞。为抵挡淮河洪水,保障大运河畅通,公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淮安修筑起有着“水上长城”之称的洪泽湖大堤。
千百年来,洪泽湖大堤不仅驯服了滚滚巨流,泄洪降渍,也灌溉了万亩良田。今天,当我们沿堤徐行,极目远眺,湖面烟波浩渺,古堤两侧遍植绿树,宛如游移欲飞的巨龙依水而卧,树影婆娑、湖水轻漾,洪泽湖俨然已是淮安市一道亮丽的景观。
到明朝初期,随着运河运量的增加,运河与淮河水位落差大、运船易遭覆溺的问题日益严重。为使运河水系更为合理,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时任朝廷总督漕运总兵官的陈瑄沿北宋沙河故道开凿了一条河道——清江浦,并在河上建了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道大闸,以此控制水流,畅通南北漕运。其中,清江大闸是目前京杭大运河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闸,已成为淮安的标志性景观建筑。
南船北马造就繁华古城
随着大运河的兴建完善,与之相关的贸易往来、文化沟通等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漕运事务的管理。
淮安既是运河贯通南北的关键枢纽,也是重要的漕运中转站。明朝中央政府便在淮安设立了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署”,负责跨数省长达3000多里的运河漕运事宜,并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可谓是责任重大、关乎国运。如今,我们行走在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霜的建筑群里,仍然能从留存下来的部分石柱、石碑和门前的两座石狮中,窥见其往日威仪。
位于遗址北侧的中国漕运博物馆,则是全国唯一展示中国漕运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收藏有众多古代漕运文物,如陶船、铜船、银元、砝码等。这些曾经深埋于河泥之下的历史文物,是千年漕运发展的见证者,生动展示了中国古代漕运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其中,按比例缩小复原制作的漕舫精美华丽,制造漕船的过程在展馆中得以还原,不仅记录了漕运的发达,也映射出运河之都当年的繁荣。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中国漕运博物馆副馆长张驰介绍,明代迁都北京以后,北方大量的物资需求促进了漕运前所未有的兴盛,也为淮安带来交通、移民、商贸和税收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清代漕运最盛时,每天途经淮安的漕船就达6000多艘。为便于向大运河上往来的船只收税,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淮安板闸镇设立榷关,管辖区域达4万平方公里,征收的关税“居天下强半”,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成为全国最大的榷关。
淮扬运河在漕运之外,也是两淮食盐外销的主运道,因此这段运河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又被称为“漕盐运河”。说到淮安的发展,离不开盐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两淮作为全国最大的盐产区,生产出来的食盐需要通过大运河向外运输,而两淮地区通江达淮、水网密布,大运河自然成为淮盐外运的主要通道。彼时的淮安,一度成为明清两朝的盐榷税务中心。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河下”这座临水向岸的盐商重镇。明清时期,淮盐外运沿线因为大量的船只及人员停泊、消费,催生出以运盐为主要特征的众多市镇,其中就包括久负盛名的淮安河下古镇。河下镇是淮北盐斤必经之地,大量淮盐在此囤积,不仅聚集大批盐商,也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商旅。由此而来的财富不仅为中央政府提供了庞大的税款,还被用于饮食、园林建筑、艺术、戏曲等消费领域,带动当地商业、服务业及文化的繁荣。
“运河之都”扬起文旅风帆
从最初邗沟的挖掘至今,大运河历经岁月沧桑。因运河而繁荣富裕起来的淮安,滋养了城市和百姓,孕育了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
今天,淮安围绕运河文化打造集遗产保护、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旅工程,仍在赓续着大运河文化。2021年,淮安擘画大运河百里画廊,从里运河文化长廊起笔,绵延125公里,汇聚了运河两岸众多历史遗迹和遗存,串起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板闸遗址、清口枢纽等遗产点,构建起淮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河、景观河。
除了清江浦,河下古镇也是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古老的大运河造就了河下古镇的繁华,也哺育了一批文化名人,如巾帼英雄梁红玉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如今,淮安实施河下古镇保护性开发,建成“河湖相间、两街一坊”连片景区,延续了古镇古色古香的风韵。漫步于古镇之中,错落有致的房屋,满目的青砖灰瓦,尽显这座千年古镇独有的魅力。
淮安市税务局干部周其光是地地道道的淮安人,喝着从大运河引入的文渠水长大。从他记事起,日夜流淌的大运河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到自己的家乡,周其光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居住的地方距离大运河流经淮安城的西门段不远。西门外的淮安轮船站,曾是游子归乡的重要驿站。现在人们出行的方式多了起来,但大运河作为淮安人民的母亲河,有着厚重而绵长的历史,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淮安儿女,也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的淮安史诗。”
岁月更迭,繁华依旧。大运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文脉的缩影,淮安的河流从历史深处流来,又源源不断地流向未来。如今的淮安,运河风景与文化图景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交织,正在重现“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