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榷关的“时空记忆”

2024年07月08日 版次:05        作者:尹国军

淮安的板闸镇,曾是淮安榷关所在地,因为数百年前的一场洪水而沉入水下,直到2023年被发掘出来,重又出现在世人面前。淮安榷关,设于明,盛于清,位于大运河畔,主要负责办理货船的查验、报关、收税等事宜。

“榷”字,古为“专营”“专卖”之意。“榷关”是指古代国家专设专营关卡,用以征收关税的机构,也称钞关。明清时期,全国八大钞关,其中七所都在大运河沿线。大运河是漕运系统最大通道和重要载体,明弘治年间,榷关征税系统正式从传统商税制度中独立出来。

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朝廷“令南京至北京沿河漷县、临清州、济宁州、徐州、淮安府、扬州府、上新河客商辏集去处设立钞关”,其中淮安为运河之咽喉,板闸为淮安之咽喉,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淮安榷关便设在了淮安的板闸镇。

广义的淮安榷关包含关(钞关)、仓(常盈仓)、厂(清江督造船厂)三个部分,关、仓隶属于户部,分别承担着关税征收、漕粮存储的功能;厂隶属于工部,承担修船征料的功能。淮安榷关是以板闸关为主体,连接宿迁关、海州关,以及上一铺、下一铺、清河闸、码头、高良涧等十八卡,最终形成了淮安榷关的“三关十八口岸”完整体系,最高时管辖的区域达4万平方公里,成为“天下第一关”。

随着大运河与漕运的繁荣,从明成化年间到清道光年间,全国通过榷关所征钞税占全国赋税的比例从3%增至11%,榷关因此成为了清代财政的重要支柱。

淮安榷关由于地处运河要道,税赋在全国榷关中稳居前列。以乾隆年间为例,淮安榷关每年征收关税30万—40万两银元,占全国漕运税收四分之一。仅乾隆初年,运河沿线临清、淮安、扬州、苏州四大榷关平均年税收50.5万两,其中淮关就达62.3万两,居于首位。

清中后期,随着黄河北徙,海运渐开,漕运逐渐废止,淮安榷关逐渐失去往日繁华,但它作为大运河文化中的瑰宝,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研究价值,依旧闪耀在中国古代漕运和税收的历史长河中。

(作者:淮阴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