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即将建成的水工科技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件与大运河有关的历史文物——《光绪御批运河淮安关监督世序奏折》。这份奏折是晚清时期淮安关监督世序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六月二十日写给当朝皇帝报告榷关情况的奏折。奏折中奏明淮安榷关当年各种船料货税等征纳锐减亏短的原因,并与往年的数据详情作比较,列支明细及变化原因,是研究晚清运河漕运及榷税的重要文献资料。
奏折开篇言简意赅写道:明淮、宿、海三关当年征收的正税总额为25万两,盈余银为11万两,总计36万两。与淮安榷关鼎盛时期每年50余万两的税银收入相比,明显反映出光绪年间,淮安榷关已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迹象。
该奏折全长166厘米,宽度为21.7厘米,保存状态极佳,字迹清晰工整。在奏折的末尾处,可见光绪皇帝御笔朱批的“户部议奏”四字,尤为珍稀难得。奏折的作者世序,字以贤,是汉军正白旗人,历任上驷院主事、公中佐领、热河副总管等职位。其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由上驷院员外郎兼骁骑参领出任淮安关监督,随后升为上驷院堂郎中。这份奏折正是写于世序担任淮安关监督满一年的时候。
从这份直接呈报皇帝的奏折中,我们不仅能看出淮安榷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可以洞察淮安榷关在官员派遣管理、税科项目划分、税则厘定、税关运营及税银解发等方面所构建的独特制度体系,这对研究榷关制度与传统商税制度之间的区别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淮安市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