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是运河上的重要节点。这里曾演绎“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兴盛繁荣,如今正展现城水相润、流光溢彩的时代新貌。近日,我们采访了文史专家、苏州大学兼职教授、《运河之都》丛书主编荀德麟,请他聊聊大运河淮安段的历史与文化。
记者:淮安是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运河之都”,这种说法从何而来?
荀德麟:淮安,位于古淮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在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运河的重要节点,也是漕运枢纽。明清时期由于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双双驻节,漕船修造厂、常盈仓、淮北盐运分司都设立于此,使淮安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运中心、黄淮运河道治理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和盐榷税务中心。
当时,南来北往的人除了漕船、商船与少量官船外,都需要在淮安清江浦石码头换乘马车向北,或乘船南下,类似现在的换乘点,加上淮安榷关的设置,淮安商贾云集、百货山列,形成“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的景象。种种原因成就了淮安“运河之都”的特殊地位。
记者:大运河淮安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荀德麟:早在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时,淮安末口就是邗沟入淮处。到隋炀帝开通隋唐大运河时,在淮安境内的楚州城、泗州城设立了漕粮中转仓,令淮安一度成为运河重镇。宋元时期,由于黄河夺淮,黄河水倒灌到淮河的情况时有发生,淮安清口作为黄淮运河交汇处,不断淤垫,船只经过异常艰难。明朝便开始兴建清口枢纽,旨在调节水势以抵御水患。明代后期至整个清代,清口枢纽成为大运河上持续时间最久、设计最复杂、耗资最多的特大型水利枢纽。
可以说,现在的淮安大运河仍然处于内河航运之首,今天正在使用的三个水利工程,以淮阴三闸为中心的淮阴枢纽、以淮安三闸为中心的淮安枢纽、以高良涧三闸为中心的高良涧枢纽,就是延续了明清时期的清口水利枢纽。在本世纪初,新型的清口枢纽的运输量已经超过四条津浦铁路,目前年运量已达到4亿吨。
记者:交通的发达造就了淮安的繁荣,盐业的兴盛是否也对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荀德麟:古云:“天下盐利淮为大”,两淮盐税占天下盐税之半。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淮北盐产量高、质量好,在两淮盐税中占比很大。所以,淮安盐商云集并聚居于河下古镇,令河下古镇一度成为“富甲一郡”,不仅名噪大运河沿线,而且享誉中外。
河下古镇经济的繁荣,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明清时期河下古镇迎来科举的鼎盛时期,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和12名翰林,有“三鼎甲齐全”之称。也因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文人辈出,被誉为“进士镇”“丛医镇”“园林镇”。而今,河下镇成为了游客云集的历史文化名镇。
记者:历史上,出现过哪些与大运河淮安段有关的历史名人?
荀德麟: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和明清时期淮安水利工程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明代首任漕运总兵官陈瑄。明朝以前,江南漕运沿运河抵达淮安后,须转陆运翻过河坝,再经淮河抵达清河,整个过程损耗巨大。直到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既是漕运总兵官又是水利专家的陈瑄组织当地百姓疏浚沙河,开凿了清江浦,并在清江浦上由北向南依次修建了4道水闸。次年,他又在移风闸东南修建了板闸,五闸联合运用,调节水位,保障了南北漕运畅通。
运河的繁荣,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是在河下古镇成长起来的。《西游记》的创作一定程度上汲取了“运河之都”的人文精髓,从《西游记》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许多当地商业繁荣的产物,如邸店、客舍,还能感受到吴承恩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其说他是个小说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思想家,他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摆脱压迫、渴望自由的愿望,这也侧面表现出淮安人文底蕴的深厚。
记者:您认为大运河文化的主要内涵和特质是什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发展好大运河文化?
荀德麟:大运河文化应当说内涵非常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值得好好传承与弘扬。淮安作为运河之都,明清时期,外地商人在淮安建设的会馆就多达几十所,这充分反映了淮安这座城市汇通四方、包容天下的特质。
如今,淮安结合大运河文化发展现代文旅业,借助文旅产业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淮安,让更多人了解淮安、记住淮安。未来,我认为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等特点,进一步弘扬淮安的传统文化,打造好淮安生态水城、枢纽新城,依托丰富的资源让淮安成为热点城市、旅游名城,更好地把大运河文化传承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