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印章上的记忆

2024年07月08日 版次:07        作者:付少辉

每次回家,母亲总要翻开她的“百宝箱”,通过一件件“宝贝”给我细数她和父亲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

这次回家,母亲又翻开了她的“百宝箱”,翻腾出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珍藏,比如,父亲生前用过的这枚个人印章。

印章是半透明的玻璃材质,装在一个通体乌黑锃亮的长方形盒子里,从里到外都浸透着岁月的沧桑,布满时光的痕迹,外盒和印章上的雕饰都十分精美。尤其是父亲的名字,是用方正的隶书繁体刻制的,俊秀中蕴含着刚劲,一如父亲留给我的印象。

父亲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生长在红旗下,年轻时曾经“上山下乡”,后来扎根在甘肃这片黄土地上,当年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凭借能读书写字,颇得乡邻们敬重。他既为别人写过信、念过信,也在每年春节前给村里左邻右舍写春联,更多的差事则是给方圆几公里人家的红白喜事写对子、记礼簿。这些都是完全凭父亲的业余爱好和满心欢喜给乡亲们帮忙,压根儿是不会用到印章的。

父亲的印章有大用途。比如,那时的土地承包书、公粮结缴单、贷款合同,以及我的家长通知书之类的……在这方鲜红印章留下的印迹中,父亲用他刚强的肩膀支撑着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这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要数父亲好多次去信用社贷款的事。那时候,村里乡亲们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我家也不例外。每当日子难以为继时,父亲就到公社的信用社办理几百块钱的困难贷款,应付家里的各项开支,到第二年庄稼收成后再还上。印象中,父亲每次带着贷款合同书回来,我总看到上面赫然印着他的章印,鲜红的印章重重地印在合同书上,一如他无奈又沉重的表情,非常鲜明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也坚定了我发奋学习、改变现状的决心。我还记得,在高中以前,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需要家长在学生手册上签意见。上面几栏是各学科的成绩和老师的鉴定意见,父亲就在下面空白处郑重地写上对我的鼓励期望之类的话,并不忘盖上鲜红的章印。

光阴似箭,父亲离开我们一晃已十多年了。这枚印章,为那一缕缕拓印在心河里的亲情记忆,又增添了一份新的注脚。这让我想起曾经听到的一句话:再亲近的人总有离我们而去的一天,但与他们相伴一生的那些物质的东西却可以永远留下来。

我本想把父亲的印章拿走留作纪念,但母亲说:“把章子还是交给我保管吧,万一你给弄丢了!”想必在她的心里也存有许多和这枚印章有关的故事吧。

看着印章上的图文线条,想着那些刻在心田的父亲的往事,比印章上的纹路脉络更深更细。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兰州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