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周期中的“非均匀性”创新

2024年07月10日 版次:08        作者:张敏

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是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著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等书,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是他的成名作。他在书中提出“创新非均匀性”“生产函数”等关于创新的理念,在经济学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熊彼特摒弃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中静态分析的理论模式,以动态的方法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他认为,现代经济生活不是均衡和对造成偏离均衡干扰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不断地打破旧均衡,走向新均衡。发展从根本上讲,不是基于人口、财富的累积性增加而造成的规模扩大,而是经济生活内部蕴含的质的自发性突破。在他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熊彼特将经济发展理论应用于对资本主义文化进程和历史进程的探讨,勾画出静态运行和动态发展相互交织的经济生活图景,解释了利润、资本、信贷、利息等重要的发展现象,完成了对经济周期的考察。

创新不是计划出来的

熊彼特认为,所谓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驱动力。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中通过独特的创新视角对经济周期进行研究,提出了“创新非均匀性”观点,即创新具有周期性的变动,但是创新的分布是不连续不平稳的,聚集性也是不确定的。他认为,创新者在利益驱动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刺激下进行创新活动,这种创新通过扩散,引来大规模企业的效仿,刺激大规模的投资,引起行业的兴起。随着创新的普及,新产品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随之消失,自然而然,投资者也会减少,引来行业衰退。

在对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周期进行研究后,熊彼特基于已有的创新理论体系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演变有其历史特殊性,并将其经历的时期进行划分。由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资本主义经济就在这种繁荣与衰退之间不断交替,就产生了经济周期,使得经济发展呈现出长、中、短三种周期并存的复合图式。熊彼特将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看作经济生活内部的创新活动,探讨了不断实现这种创新的发展机制。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提到,创新理论中的经济发展来源于“破坏性”的创新,即发展动力是由各类资本要素破坏重新组合后产生的创新,并由企业家进一步推动创新。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以及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以上形式会给经济生活带来地震般冲击。这种冲击摧毁了旧形式的生存基础,形成了经济生活内部质的突破,最终革新了经济结构,实现了发展。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在创新推动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创新活动来自企业家对于各类要素的分配利用。他认为,创新总是伴有难以预期,甚至存在危险的后果。在开始阶段,它常常是不确定的、缺乏效率的。“任何防止环境破坏,防止工作场所不安全,以及防止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危险的规章制度,将永远不可能让一架飞机飞行。规章制度依赖的是现有知识,创新需要新的知识,创新不是计划出来的。因此,企业家必须有冒险精神。”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历史证明,技术的革新性突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融合,促进了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创新力度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各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熊彼特认为,发展的重点在于用不同的方式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而不在于这些资源的增加与否。近年来,为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我国出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涵盖了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科技孵化企业、创业投资企业等多种类型,激发了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有力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应考虑持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税收生态,助力企业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中占据产业创新制高点。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河西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