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很多人的心,此时,不少学生已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年近花甲的我,突然想起了30多年前的高考阅卷经历。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期间,连续3年参与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山东大学是山东全省固定的高考阅卷定点单位。山大又以文史哲闻名,每年的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就由山大中文系承担。记得1990年暑假,我们这些在山大中文系读研究生的学生正计划如何度过暑期,系里通知一年级以上的硕士生、博士生可以报名参加高考语文阅卷。于是,我有幸成为高考阅卷大军中的一员,走进了神秘而又神圣的高考阅卷会场。
语文阅卷会场设在山大新校男生宿舍后面的学生食堂。食堂外围有值勤人员把守,工作人员和阅卷人员凭工作牌入内。阅卷的工作台就是拼起来的餐桌,十几个人为一组,由一名组长负责。每个人的职责分工不同,有的负责卷宗的传递,有的负责复核抽检,有的负责成绩记录统计,有的负责阅卷。阅卷人又进行分工,一般年轻人批阅有固定答案的客观题,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批阅阅读理解、作文类的主观题。
作为高考过来人,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我感觉无比自豪,无比光荣,也很紧张,压力很大。阅卷时,两眼紧盯试卷,生怕出一点儿差错,对不起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十几年寒窗苦读的考生,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把B看成D,把D看成B,把该对的判错。所以我批阅试卷比较慢。我和一位师弟分在一个组,他在我上一个环节,批阅得比较快,不一会工夫我面前就堆起一摞试卷,急得我头不抬,手不停,神经高度紧张,很快就浑身冒汗。一天下来,头昏眼花。不过到最后,大量的试卷总是积压在作文题阅卷人面前。在作文阅卷的环节,一位老师根据评分标准批阅后,另一位老师再批阅一遍,最后由几个人复核,统一意见判出分数。每个小组每天的阅卷数是定量的,全部工序完成才算完工。
那时条件比较艰苦,食堂建筑简易,偌大的食堂内,唯一的降温设备就是头顶的吊扇。7月正是济南最热的时节,没有一丝风,几百人挤在一起,食堂里就像蒸笼一样。电扇吹出的是热风,而且还不能开得太大,开大了就刮乱了卷子。大家忙于批卷,无人喊热,可是汗在不停地淌。阅卷领导小组便联系制冰厂,送来大块大块的冰,每人再发一盒饮料,用以消暑降温。
苦战10多天,阅卷结束,我们就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倍感自豪而神圣。
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现在高考阅卷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硬件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再也不需要那么多人集中在食堂汗流浃背地打人海战术了,但始终不变的是对考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严肃谨慎的工作态度。
回想当年阅卷工作,虽然辛苦,但想到在为祖国选拔人才,依然感觉使命光荣,印象深刻。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市南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