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进口商品城的健康发展

2024年07月17日 版次:07        作者:杜往静 苏晓

近日,笔者对浙江省某重点侨乡的进口商品城开展调研。进口商品城是当地充分发挥华侨资源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形成由县国企进行管理运营,280户入驻企业共同发力的格局。笔者依托税收大数据,对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入驻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进口商品城发展的建议。

头部效应明显

截至2023年12月,进口商品城已入驻企业280户,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77户,规模以上服务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限上企业)33户。增值税申报数据显示,2023年度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累计申报增值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涨幅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依然稳健,入驻企业总体规模呈现稳步扩大的态势。

33户规上限上企业2023年度累计申报的销售收入贡献了97%以上的销售收入,且贡献度连续3年在95%以上。销售收入位居第一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占到全部入驻企业的35.7%,其2023年度销售收入较2022年增长幅度达到25%。由此可见,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头部效应非常明显。

入驻企业多为小规模企业

从增值税申报数据来看,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已上规上限企业头部效应显著,发展良好,但其余大部分企业年销售收入集中在1000万元以下的区间,近规近限企业少。从整体来看,进口商品城现有入驻企业除头部企业外,多数是小规模企业,近规近限企业较少,可培养的企业规模较小,上规上限企业培养基础较为薄弱。

进口商品城的核心在于进口商品,但从税收数据分析,入驻企业进口商品的一手货源占比较小。由于进口商品由海关代征进口环节增值税,该笔税款实际由进口人承担并以取得的海关进口缴款书作为抵扣凭证在销售时进行抵扣,故一般情况下企业若直接进口商品都会申请登记为一般纳税人以实现进项抵扣。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中仅有77户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比例较低。同时,从一般纳税人2023年申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来看,有34户企业申报抵扣凭证中存在海关进口缴款书,该部分进项税额占其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38%,但仅占到全部一般纳税人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4%。这表明在入驻企业购进商品中,直接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比例较低,正规海关渠道一手货源少,以国内采购为主,在商品采购和利润分配上都会受到上游企业的限制,与第一进口地的目标还有差距。

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中,有85.7%的企业从事批发零售行业,受行业特性影响,存在存货积压的情况,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较为严重。在存货积压占用资金的同时,利润回报并不能令人满意。从企业利润表数据来看,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2023年平均利润率偏低。销售收入前十的企业中,仅有少数贸易公司实现盈利,且利润率较低。在存货积压和利润微薄的双重影响下,企业持续经营面临较大压力。

打造进口商品第一进口地

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对进口商品城现有入驻企业从资产规模、营业收入、主营商品、进销渠道等角度开展全面评估,了解企业经营真实情况。一方面,对于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要将其列入上规上限重点培育企业名单,联合多部门力量问计问需、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对于长期经营不善的企业,建议从制造业“腾笼换鸟”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释放优质商贸资源。在吸收新企业入驻上,加大招引力度、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深挖华侨资源,鼓励在外侨商回流,在企业规模和持续发展上择优入驻,避免发生企业入驻初期即上规上限但发展后继无力的“一锤子买卖”情况。

鼓励发展“一手代理”,打造进口商品第一进口地。鼓励支持入驻企业发展“一手代理”、首店经济,有目标、有底气地打造进口商品第一进口地。一方面,做好目标规划和引导,挖掘包括税收数据在内的大数据价值,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确定引进的品牌名单,同时优化政策激励,激发企业对外寻求合作的动力;另一方面,做好本地配套建设,引进外贸人才,建设公共报关平台,完善仓储、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政策辅导,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增强直接进口商品的底气。

招才引智促进管理升级,群策群力打开销售渠道。存货积压、利润微薄是批发零售行业特别是从事大规模批发的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须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吸收专业商贸人才,深入研究市场环境风向,建立完善库存管理机制,以最小库存量保证销售正常流动,缓解资金占用压力。建立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交流平台,推动入驻企业间以有偿形式共享销售渠道,整合进口商品城入驻企业资源,发挥整体优势,让侨乡进口商品城走出县域、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