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经历数周的争议后,德国财政部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宣布已提出一项总额230亿欧元、面向外国技术工人的个人所得税税收返还政策。该政策作为德国联邦政府2025年预算计划中一揽子措施的一部分,将为外国技术工人在德国生活的前三年提供税收返还,第一年返还金额为年工资总额的30%,第二年为20%,第三年为10%。
若该项计划得以实施,到2026年德国年度减税额将增加至约133亿欧元。德国政府发言人斯特芬·赫贝斯特雷特称,该计划仅适用于“某些行业”的外国技术工人,但政策细节仍在制定中。此外,适用政策的工资总额也将进行限制,避免高收入者利用该政策获利。
用减税政策吸引外来人才
德国今年以来通胀问题有所缓解,主要依赖能源和食品价格下降,但剔除这些价格波动较大的因素后,核心通胀率仍然很高。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不同,德国的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的免征额不会自动根据通胀情况进行调整,通胀导致工资收入相应上涨,但个税免征额不变使得应纳税额增加,劳动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减税政策旨在抵消通胀对劳动者收入的现实影响,从而拉动内需和国内经济增长。
德国工商联合会董事总经理马丁·万斯莱本认为德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他认为,目前的情况对企业来说很糟糕,对工业来说更糟糕。近几个月来,人们希望的海外需求或国内需求复苏并没有成为现实。
除了通胀问题,目前德国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一问题在医疗保健和互联网科技等关键行业尤为突出。近年来,德国国内生育率逐年下降,导致年轻技术工人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老年工人面临退休。德国经济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德国目前有约57.3万名技术工人的缺口,关键行业的技术工人短缺导致德国经济损失290亿欧元。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技术工人短缺是德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
技术工人短缺是很多欧洲国家面临的相似问题,荷兰、奥地利等国此前已相继实行了针对外国技术工人的税收减免政策。有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德国技术工人缺口得到满足,则今年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1%,考虑到德国2024年的预期经济增长率仅为0.2%,1%的增长已经相当可观。德国经济部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表示,为外国技术工人减税“值得一试,最终对德国企业也有好处”。
国内反对声音不绝于耳
尽管德国经济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列举了实行该政策的诸多好处,但该计划并未在德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不少反对派人士认为,该政策是“对本国居民的歧视”,他们称这一想法是“对辛勤工作的德国工人的当头一棒”。一些工会会员还发表了诸如“这是对社会和平的威胁”“这是一项公然敌视这里所有人的政策”“对本土工人完全漠不关心”等言论。
除反对派人士外,德国执政党内部也有不少人对此政策提出批评。有议员援引德国宪法和劳动法中的平等待遇原则,认为针对特殊群体的税收优惠可能违反宪法。除了合法性外,执政党内部人士还对政策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议员卡塔琳娜·贝克说:“国内预算缺口超过250亿欧元,为我们的国防和基础设施投资带来了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数十亿欧元的减税措施是值得怀疑的。”德国劳工部部长胡贝图斯·海尔表示,语言、制度障碍可能是阻碍外国技术工人流入德国更重要的原因,消除制度障碍、加快签证发放速度并提高专业资格认证效率才是当下最紧要的事。
减税并非经济“强心针”
近年来,德国经济一直处于螺旋式下降的进程中。高能源成本和国际局势紧张等因素,给经济发展带来额外负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显示,在38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德国在“对外国人有吸引力”这一项指标的排名,已从2019年的第12位下滑至2023年的第15位,侧面反映出德国在就业与投资方面的吸引力减弱。
经合组织的评价指标中,“收入和税收”被认为是继“机会质量”之后对吸引人才第二重要的指标,德国也因此曾多次实施减税方案。
早在2020年,德国就实施过总额200亿欧元、为期6个月的减税政策,将增值税税率降低2—3个百分点,以刺激国内消费,提振经济。2023年,德国又提出总额约60亿欧元的中小企业税收减免方案,以提高德国企业竞争力。同年8月,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布了一项以《增长机会法案》为核心的企业所得税改革计划。德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减税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总减税额每年最高可达70亿欧元;另一方面又向企业提供财政补贴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对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补贴力度。但一系列减税政策实施后,无论是德国执政党内部,还是社会各界,对于此类减税政策效果均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增长机会法案》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减税总额最终只实现了32亿欧元,不到最初计划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面对以往政策推行不力和当前计划反对声量颇大的压力,德国财政部部长林德纳的态度仍十分坚决。他表示,“不会屈服于政府联盟成员的压力”。但该计划尚未最终获批,在可预见的未来,德国政府仍需要进行大量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