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在《玛丽·安托瓦内特:一幅普通人的画像》中写道:“她不是一个英雄,也不是一个罪人,而是一个普通的女人,陷入了一个她无法理解的巨大悲剧之中。”
法国波旁王朝的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她是一个美丽但祸国殃民的妖后,在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最终引发了法国大革命。
本文不探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个人品质,而是通过探寻当时的法国财税制度,了解她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她在历史中的角色。
初入凡尔赛
1770年,为了巩固和法国的同盟关系,作为奥地利公主,年仅14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离开了维也纳,被送到巴黎与法国王室结成政治联姻。一场奢华的婚礼过后,玛丽嫁给了法国王储,也就是后来的法王路易十六,成为凡尔赛宫的太子妃,也开启了她悲剧的一生。
就像所有娇生惯养的公主一样,玛丽天性直率、出手阔绰,无数昂贵的珠宝玉石、绫罗绸缎源源不断地送进她的寝宫。法国王储很宠爱这位美丽的妻子,曾赠送一座宫殿给她作为礼物,并耗费巨资装饰宫殿,这也成为日后玛丽的罪证之一。
实际上,玛丽王后和路易十六谈不上穷奢极欲。法国王室每年都会出具一份“王室资产负债报告”,以1788年为例,整个法国的财政净收入是2.1亿里弗,财政支出是3.7亿里弗,财政赤字达到了1.6亿里弗。其中,贷款利息和军费开支占据了财政支出的70%以上,而王室开销仅占不到10%。并且,王室开销并不等于国王和王后的个人花费,根据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公布的“国王红皮书”,在路易十六统治法国的15年间,王室总开支约2.28亿里弗,其中国王和王后的个人开支仅有1150万里弗。有人估算,即使按照最高水平来看,玛丽王后的个人花费也只有1000万里弗左右,约占整个王室总支出的4.3%,再将其放入全国财政总支出,这个比例并不很大。
当时,玛丽王后的侍女官有30人,这是自15世纪以来侍女数最少的王后服务团队。至于那些让玛丽王后备受指责的昂贵珠宝,其实是来自历任法国国王的库存积累,法国的珍宝库中收藏了自弗朗索瓦一世以来的各种珠宝,玛丽王后只是继承了它们。
尽管如此,法国人民依旧认为玛丽王后蛊惑国王,挥霍无度,也加剧了国家财政危机。当时,法国许多媒体称玛丽王后为“赤字女士”“亏空夫人”“奥地利母狼”。
国王缺钱,百姓叫苦,“包税官”获益
大革命之前,法国王室没有专门设立直属机构去统一管理全国的税收。为了转嫁经济波动带来的征税风险,国王规定王室只负责向民众征收一部分税款,而占比更多的税款则由王室任命的“包税官”代为征收。
这些“包税官”跟王室签订了“承包合同”,承诺无论年景好坏,都会向国王上缴一定数额的税款。这种包税制度虽提升了征税效率,但却极容易产生横征暴敛的情况。
当时的法国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平民。其中,教士和贵族可以豁免缴税,所以绝大部分的税收压力都落在了平民身上,这种腐朽的等级制度和税收体制促使特权阶级和“包税官”联合起来,对百姓极尽盘剥。
最终“包税官”赚得盆满钵满,许多税款被中饱私囊,并未缴纳给国库。结果就是国王缺钱,百姓叫苦,只有“包税官”和特权等级是最大获益者。
凡尔赛玫瑰的落幕
大革命爆发前夕,法国深陷内忧外患,财税制度腐朽落后,对外连年无休止的战争,国力损耗巨大。
从“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开始,法国就不停对外征战,给法国留下了高额的战争债务,但继任者路易十五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又接连发起几场战争,这几乎掏空了法国国库。当路易十六登基时,法国国债已高达25亿里弗,每年财政赤字在5000万里弗左右,玛丽王后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法国民众税负日趋沉重,税收增长逐渐乏力,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人民终于忍无可忍。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将玛丽·安托瓦内特推向了命运的悬崖。
大革命前,法国人民对于王室的厌恶达到极点。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推上断头台。9个月后,玛丽王后被送上审判席,诸多罪名加在她身上。审判进行了数天,1793年10月15日,玛丽·安托瓦内特被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