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是一起较为典型的企业隐瞒销售收入逃避纳税违法案件。涉案企业利用私人账户收取货物销售款,并采取虚假申报方式隐瞒销售收入1300多万元。检查人员从企业申报疑点信息入手,通过查库存、核业务,结合企业销售信息调查企业及涉案人员资金流,最终查明企业真实销售收入,确保税款不流失。
本案的成功查办,为今后税务检查人员查办类似违法案件和违法行为提供了启示。
一是关注异常信息,锁定涉税疑点。由于产品特点、经营方式、客户群体等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行业一般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规律。如果一家企业的财务数据和运营信息与行业经营常规相背离,那么其中就可能存在需要检查人员关注的问题。如果检查人员在分析企业数据、寻找案源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此类异常信息,就有可能发现违法端倪,锁定企业疑点,并为违法行为的识别查处创造条件。
本案中,熟悉手机零售行业经营特征的检查人员在分析涉案企业经营数据时,敏锐地发现企业存货周期长、大量囤货——这些有悖行业企业经营常理的异常情况。检查人员由此入手,通过现场盘点存货、核查企业销售业务,最终揭开企业营造的运营假象,使企业违法行为浮出水面。
二是交叉验证,完善证据链条。本案中,检查人员对涉案人员个人银行账户实施核查,通过逐笔梳理、清分收款数据,从中发现大量个人消费者向涉案人员支付货款的付款信息。而这些信息与前期调查获得的企业纸质收款单据、产品销售明细表中信息完全相符。通过进行证据交叉比对,检查人员既佐证了收款单据等证据的真实性,也完善了证据链条,确认了涉案企业隐匿收入的违法行为,使案件得以顺利查结。
因此,在涉税违法案件查办工作中,检查人员不仅要善于通过询问、查阅账目、信息化核查等方式寻证,还须关注所获得的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严谨的查证活动,使不同证据之间得以互相佐证,以此进一步夯实证据基础,完善证据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