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东北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应该将重点放在哪些方面?近期,围绕这一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东北高校的财税专家。
作为辽宁省情和东北经济问题专家,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梁启东认为,东北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要处理好五个重要的关系。
把握好“实”与“虚”的关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东北地区尤其需要注意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避免城镇“空心化”乃至城市破产危机,加快追赶同南方发达省份在工业蓝图上的差距。要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以及过剩产能,在增量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集中,夯实东北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谋求与之相适应的虚拟经济的发展。
把握好“新”与“旧”的关系。在改造升级传统工业的基础上,东北地区应该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全面提质改造旧动能,培育激发新动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别是要增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吸引力,千方百计营造创新氛围,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孵化器,发挥好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以辽宁为例,全省共有115所大学,169个科研所,在科研攻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未来,辽宁应努力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发展动能。
把握好“轻”和“重”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曾交出亮眼的轻工业“成绩单”,但遗憾的是并未将这种优势持续保留下来。立足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情况,东北地区应该减少对以重工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依赖,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动能,培育涵养优质税源。东北地区应进一步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唤醒”科技成果,提升重大项目承接能力,增强人才吸引力,积极健全培育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力破创新成果“墙里开花墙外香”局面。
把握好“大”和“小”的关系。东北地区既要抓好精准承接宏观政策、经济动能推动力度大的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也要重视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主体。其中,大型企业应注重在产品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科技创新投入等方面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中小企业则应聚焦主业,利用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打造“独门绝技”,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相结合,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把握好“加”和“减”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强调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好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有力支撑的优势,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央地深度合作、资源充分流动。同时,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减少促进经济发展短期行为,尤其要警惕“内卷式”招商引资,推动经营主体用好用足税费优惠政策,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梁启东教授所谈的五个维度,每个都与税收密切相关。”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院长、中国大企业税收研究所所长张巍表示,在这五个方面,税收既有明确的导向,也有给力的支持,特别是对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税收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75%,制造业企业扣除比例2021年进一步提升到100%,体现了国家对制造业研发的高度重视。东北作为制造业企业聚集的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既有雄厚基础,又有广阔空间。把握好“实”与“虚”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税收政策导向与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有机结合起来,瞄准关键点、找准发力点,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对于东北地区而言,实体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政府和企业应该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培育新动能、释放创新潜力,牢牢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历史机遇,加快实现制造业绿色智能转型。”张巍说。
在把握“新”与“旧”的关系上,现行税收政策同样为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李晶告诉记者,现行政策按照科技创新活动环节设置了大量的税收优惠,覆盖创业投资、吸引和培育人才、研究与试验开发、成果转化、重点产业发展等重要环节,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技术转让免税政策、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递延纳税政策、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分期纳税政策等一系列税收优惠,其实都在鼓励企业在旧技术、旧设备和旧产品基础上“出新”。对于东北地区的科研院所而言,在新技术的研发上,不仅要在实验室证明某项技术的先进性,更要立足相关产品量产的可能性;对于东北地区的大量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而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和集中研发等多种方式,实现技术的持续迭代,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