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绿色算力指数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超过4000亿千瓦时,若不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2030年全国数据中心二氧化碳排放或将超2亿吨。围绕绿色算力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推进绿色算力在数据中心等相关重点企业和领域的应用,必要且紧迫。
近年来,青海省依托绿色电力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大数据产业布局,出台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绿色算力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绿色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支撑“绿算”发展的“绿电”条件不断成熟
算力的基础是电力。从税收数据看,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支撑“绿算”产业的“绿电”条件不断成熟。
产业链日趋完备。税务登记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以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水力发电工程施工、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主的清洁能源发电产业上游设备生产制造及施工服务经营主体达到1072户,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15%;以水、风、光等为主的中游发电经营主体达到1219户,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9.1%;以电力供应、新能源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主的下游供应及服务经营主体达到538户,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14.6%。
产出规模稳步扩大。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清洁能源发电产业经营主体开票销售收入1432.92亿元,占全省各类经营主体开票销售收入的13.1%,占比较2021年提高6.4个百分点。
发展潜能不断积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清洁能源发电产业经营主体购进设备及原材料等取得发票金额1730.67亿元,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26.7%。2024年1月—5月,发票金额保持了月均超百亿元的水平。
服务“绿算”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加快完善
算力产业链由上游基础设施、中游运营服务和下游数字化转型应用三部分构成。从税收数据看,青海省算力产业加快布局,软硬件基础不断完善。
经营主体快速增加。税务登记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算力产业上中下游经营主体6345户,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17.4%。其中,上游基础设施供应、中游运营服务、下游数字化转型应用经营主体分别为1877户、2945户、1523户。
产业整体稳步发展。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算力产业经营主体开票销售收入136.24亿元,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10.4%,高于同期全省各类经营主体1.1个百分点。2024年1月—5月,全省算力产业经营主体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6%,高于同期全省各类经营主体27.4个百分点。其中,上游经营主体开票销售收入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中游、下游经营主体开票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2.5%、49.6%。
算力服务水平提高。从算力运营服务涉及行业来看,全省电信、软件开发行业开票销售收入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8.2%,2024年1月—5月同比增长12.9%,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从数字化转型应用涉及的行业来看,互联网数据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其他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业的开票销售收入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23.9%,2024年1月—5月同比增长67%,数字化转型应用不断深入。
“绿电”与“绿算”产业融合步伐加快
“绿电”供应规模稳步上升。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数据来看,2024年1月—4月,全省清洁能源发电量2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其中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发电量17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50.6%,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50%。
算力产业用电不断增长。从增值税发票购进货物数据来看,全省算力产业经营主体2021年—2023年购电金额年均增长9.3%,2024年1月—5月,购电金额增速进一步加快,电费开支同比增长21.5%,已达到2023年电费总额的43.7%,快于序时进度2个百分点,“绿电”在算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增强。
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从税收大数据来看,全省清洁能源产业、算力产业经营主体均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均稳步扩大。“绿电”与“绿算”产业加快融合,给出了解决算力能耗的“最优方案”,增强了全省“绿算”综合供给能力。其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3家基础运营商发挥了主力作用,3家基础运营商青海分公司开票销售收入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13.5%,2024年1月—5月同比增长23.5%;购电金额2021年—2023年平均增长12%,2024年1月—5月同比增长60.7%。在算力产品供应方面,阿里云有限公司等国内头部互联网客户从青海购进数字服务的金额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百度、金山等头部企业也加快在青海的产业布局,这为青海发展智算中心、智慧能源、智慧农文旅等注入了强劲动力。
促进“绿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推进清洁能源产业优势转化。青海可开发的光伏、风力发电资源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用于光伏发电的荒漠地开发利用率仅为1%,新能源上网电价也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发展清洁能源发电产业仍有巨大潜力空间。应加快全省清洁能源产业优势转化,主动融入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规划,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完善电力算力联合调度体系,探索清洁能源大基地与大数据算力中心直供电模式,促进“绿电”就近消纳和价值转化。创新应用算力技术优化电力系统,持续提升大型新能源基地智能化水平,让“绿电”保障“绿算”的优势更加凸显。
推进“绿电”“绿算”产业融合发展。特别要拓展赋能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场景。充分发挥青海的气候区位优势、能源资源优势、政策措施优势,抢抓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产业机遇,创新青海与相关省份跨地区产业协作方式,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增强承接“东数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训”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同时,聚焦绿色工厂、智能车间、数字文旅、天文气象、智慧城市等领域,拓展“绿电+绿算+产业”应用场景,促进算力产业与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生态旅游、有机农牧等特色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不断增强“绿算”产业的牵引带动作用。
推进人才项目资源引入引进。“绿算”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端人才、重点项目等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但与东部地区相比,青海专业技能人才、重点科创项目、互联网头部企业相对匮乏。个人所得税征管数据也显示,全省几乎没有享受省级政府颁发的“科教技文卫体”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免缴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科技人才。应加快推进人才项目资源引入引进。依托“数据援青”“青海绿色算力产业联盟”等平台,深入对接对口支援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省市和央企、互联网头部企业,积极强化政策、要素服务保障,争取“绿算”产业资源布局青海。
推进规划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目前,全省已制定出台较为完备的绿色算力地方标准、建设方案、措施办法,应进一步加快推进规划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优化政策措施落实、金融要素支持、服务效能提升等软环境。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