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收政策——在竞争与合作之间》一书的作者特斯利·戴根,是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法学教授、牛津大学法学教授,曾获2018年度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福莱斯·范尼斯泰德国际税法奖。书中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穿透传统国际税收理论的“黑匣”,对国际税收领域广泛存在的“在不存在强迫的前提下,参与合作必然意味着合作对参与方有利”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为建立更公平和富有效率的国际税收体制提供了思路。
2019年在海外学习国际税法时,我受邀参与由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熊伟主持的“财税法译丛”项目,对本书进行翻译,该书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传统观念中,国家作为民众缔结社会契约的产物,可以在封闭的经济体内自主制定税收政策,维护本国的税基,筹集税收收入以资助公共产品的供应,实现有效的再分配,进而在政治上确立其权威的合法性。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下,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改变了国家税收政策的基础,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强制性征税体制逐渐转变为一种可选择的市场关系。
书中认为,这会带来国际税收政策的“市场化”和“碎片化”。国家为了吸引理想的税收居民和外国投资者,无不竞相抛出“橄榄枝”,税收规则和税率成了国家间“市场化”竞争的筹码;在博弈过程中,国家不得不将税收主权拆分重组,为纳税人量身定制具有吸引力的税收与支出的“政策包”,而具有变通能力的纳税人能够巧妙地“拼装”所需要的税收规则体系,国家主权和本国税基随之“碎片化”。作者认为,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这种更为复杂的博弈格局,不同程度地侵蚀了国家的税基,削弱了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实施再分配以维护社会公平的能力。
作者从博弈论的视角,对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所普遍推行的国际税收合作进行了反思,认为由发达国家俱乐部主导确立的一系列国际税法规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存在理论和实践缺陷。书中认为部分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各种国际税收合作,并不是因为这些合作本身对这些参与者有利,而是国际合作所具有的网络化等效应,对“局外人”施加了负外部性,因此,尽管合作并不一定符合这些国家的最佳利益,但他们仍然不得不进行合作。
作者认为,完全的税收协调与合作并不必然带来分配正义和效率提升,需要通过合理的竞争规则实现这两个政策目标:
在规范层面,应当确立“正义”作为应对挑战、重塑国际税收秩序的根本价值取向。国际合作不只是为了实现本身目标和利益而进行博弈,也应当作为帮助每个国家实现对全体国民的正义的重要途径;在应对措施层面,作者支持将国际税收解释为各国策略性征税的竞争性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竞争的措施建议。竞争本身并非一无是处,作者支持“有效率”的税收竞争,其设想更有“疏之而非堵之”的意味。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动计划成果的逐步落地,标志着全新的国际税收治理秩序渐行渐近。新的规则旨在顺应全球化的浪潮,探寻实现税收与经济活动和价值创造相匹配的公平性。在此宏观背景下,《国际税收政策——在竞争与合作之间》一书为读者洞悉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益格局提供了全新视角,为税务工作者了解国际动态、推动本国国际税收治理精耕细作提供了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