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北京中轴线,感受——

古都新韵 一脉中轴

2024年08月05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刘晨曦 张天墨 张中艺 实习记者 吉卓珊

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南至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这15处建筑及遗存是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成型、调整于明清时期,历经700多年发展演变,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北京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空间之轴,保存着大量有形的物质遗存;同时也是文化之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所展现的“居中”理念、天人合一观念等,体现出古代传统观念中对社会秩序的极致追求。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北京中轴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反映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一以贯之的传承。它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经历7个世纪的城市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其中每个阶段的规划格局和景观秩序都得到了尊重和延续、保护和传承,反映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向心力。

北京中轴线的概念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1944年他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中首度公开使用“中轴线”一词。1951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梁思成的文章《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轴线”一词走入大众视野。

如今,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洋溢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勃勃生机。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际,本报记者沿着中轴线,从钟鼓楼一路向南,打卡万宁桥、故宫、太庙和社稷坛、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及先农坛等遗产点,用脚步丈量“古都之脊”,和大家一起感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恢宏的气质和历久弥新的光彩。

万宁桥:中轴线上第一桥

“景山后,鼓楼前,万宁桥在正中间。”这句北京老话道出了万宁桥的位置。万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的交会点,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址。

午后,记者来到地安门外大街。大街中部,什刹海东岸,古老的万宁桥横跨在玉河之上,与桥北不远处的钟鼓楼遥相呼应。漫步于万宁桥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不时有游客在桥边停留拍照。桥两侧的望柱和栏杆,历经700多年岁月淘洗,虽已褪去了往日的光彩,但仍不失古朴典雅。雨后,潮湿的水汽从桥面升腾,偶尔可见的积水倒映着天空的湛蓝,桥边的垂柳和桥下的夏荷描绘出一片朦胧诗意。

万宁桥长34.6米,宽约17米,桥拱跨度约7.2米,拱高约3.5米。整座桥由桥体、燕翅、镇水兽和澄清上闸构成。作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明以后改称玉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孔道,万宁桥自元代起,一直承担着漕运交通的重要功能。从桥上向下俯瞰,可见桥两侧的燕翅上均有石雕的镇水兽。在古代,镇水兽常随桥闸而设,寓意为震慑水妖、消除水患。桥东北角的镇水兽颌下刻有题记“至元四年九月”,在岁月的冲刷下,这只镇水兽已有些难辨形态,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伫立桥上,看桥下水波荡漾,桥西不远处是曾经的积水潭码头。遥想元代,南来的漕船沿通惠河进入大都,停靠积水潭码头,这片水域帆樯如林,桥畔人来人往,漕运物资汇集于沿岸,河水潋滟映照出一片繁华景象。元代诗人杨载《送人二首(其二)》一诗就生动描绘了此情此景: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当时,北上的人从万宁桥畔下船,南下的人在此登舟,顺着通惠河南行。

值得一提的是,万宁桥还是元代人们观赏浴象的地方,那时桥畔曾有一座象房,东南亚诸国进贡的大象会作为皇帝的仪仗队和乘舆。每逢盛夏,饲象员会牵着大象到河中洗澡,引得众人站在万宁桥上观看。元代诗人宋炯《过海子观浴象》诗云: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鸂鶒鵁鶄好风景,一时惊散不成群。可见,当时万宁桥及什刹海一带盛极一时的光景。

万宁桥见证了北京中轴线逾7个世纪的历史赓续,如今,它虽已卸下漕运枢纽的重任,但仍承担着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功能。它集现代气息与古朴风韵于一身,既饱经风霜又不失清新雅致,与玉河水系一起为北京中轴线北段增添了柔和、温润的气质,成为北京城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故宫:“紫禁城”矗立六百年

在北京中轴线上,故宫居于中心位置。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整体规划呈现出一种对称、规整的建筑布局,其中主要宫殿建筑均坐落在中轴线上,包括外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内庭三宫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夏日的北京,一场雨后,整座城市暂别连日的闷热。跟着游客队伍,记者来到故宫午门。午门处于北京中轴线上,是故宫的正南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驻足在宽阔的广场上,在雨后天空的映衬下,更感受到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皇宫建筑的气势恢宏。

步入午门,穿过太和门,来到太和殿前。这座被人们称为“金銮殿”的宫殿,矗立在三层高的汉白玉台基之上,四周环绕着雕龙石柱,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登基、大婚、册封皇后及重大节日庆典等重要仪式的场所,是故宫中最大、最重要的宫殿。

故宫是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精华。这不仅体现在其建筑布局上,也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80年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的编写,其中对故宫有极高的评价:“现存清代建筑物,最伟大者莫如北京故宫。”在他看来,“清宫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更赞誉“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

从故宫御花园向北,出神武门,马路对面就是景山公园。在公园的最高点万春亭向南眺望,紫禁城的核心宫殿建筑井然有序地沿中轴线排列,两侧建筑则严格遵循中轴线对称布局,让人感受到一种秩序严谨且富有层次的审美体验。

《周礼·考工记》描绘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理想模式。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城时,多处都按《周礼·考工记》来布局,比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太庙与社稷坛对称设置于故宫左右两侧,两组建筑与午门、端门有机结合在一起,突显了紫禁城的核心地位。

太庙在故宫东南侧,与故宫同时期建成,1950年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皇家祭祖建筑群,庙内主体是享殿、寝殿、祧庙三座坐北朝南的建筑。红墙黄瓦,翠柏古树,处处彰显着皇家祭祀场所的威严与庄重。社稷坛在故宫西南侧,民国时期辟为中山公园,与太庙左右相对,明清两代皇帝在此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如今,紫禁城、太庙和社稷坛都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也增添了更多属于市民的生活印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体现出北京中轴线是活的遗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先农坛:农耕文明 以农为先

“仓廪实而知礼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对农业的重视和对收获的期盼融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在北京中轴线的南段,与天坛分列左右的,正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先农坛,这里如今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记者从天桥南大街拐入南纬路,在东经路路口向南,几分钟路程便到了先农坛的大门。这个隐藏在街巷中的中轴线遗产点,幽静中更有历史文化的韵味。

先农坛设在紫禁城的南面,并不是皇帝随意的决定。《通典》卷四六《籍田》记载:“周制,天子孟春之月,乃择元辰,亲载耒耜,置之车右……躬耕籍田千亩于南郊。”即周朝时已有了天子在南郊籍田的礼制。

进大门不远是太岁殿院落。太岁殿是先农坛内巨大的单体建筑,明嘉靖以前,此殿供奉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后来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祇。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在太岁殿院落的东配殿,开设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展览,用实物、图片、文字全面介绍中轴线上建筑的基本形制,让人“沉浸式”体验北京中轴线的魅力。

从太岁殿院落向南出拜殿大门,宽阔的广场上有一个开放的白色祭坛,坛台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四面各有八层台阶,它就是先农坛的“本体”。明清时期,仲春时节皇帝亲临或遣官来此拜祭先农。走近看,祭坛上下有几个小鼎。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著名的《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图上的祭坛上下也有这么几个小鼎。

祭坛的东面,从北向南依次是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皇帝亲耕之前在具服殿更衣,然后到“一亩三分地”躬耕,上观耕台观看大臣行耕耤(同“籍”)礼,耕耤礼后还须到庆成宫举行庆贺礼。

庆成宫位于先农坛建筑群的最东面。7月31日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根脉中轴嘉礼庆成——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群众性主题活动”在庆成宫举行。据了解,庆成宫已修缮完成,相关附属工程完工后向公众开放。

神仓是太岁殿东面的一个独立院落,原为明代旗纛(音同“道”)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明清时期,皇帝亲耕的籍田收获的粮食储存在这里,作为祭品用于京城皇家坛庙的祭祀。神仓使用雄黄玉彩画驱虫,仓房还有气窗防止谷物发霉。

漫步先农坛,仿佛在与几千年来辛勤稼穑的华夏先祖进行精神交流,更能体会我们“从哪来”。如果你仍意犹未尽,还可以到附近的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和永定门走走看看。

中轴线:从历史延伸向未来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再到现代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中轴线在各个时代都深刻影响着北京的城市景观形态和布局,城市中许多建筑都与中轴线有密切关系,鸟巢和水立方就建在中轴线北延线的两侧。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穿过历史的长河,古都北京这座“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历经沧桑愈发光彩夺目。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构建中国人生活秩序和都城形态的持续过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将极大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北京城市建设发展也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我们将继续向世界讲述文明传承延续、古今交融的中国故事。

(下转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