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

2024年08月06日 版次:08        作者:施林燕 唐嘉宁 张鲲翼 赵冰 摄

桂林山水甲天下。自东晋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来到桂林,登山临水,把转瞬即逝的灵感刻入山石,以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群组成的桂海碑林尤负盛名。其中,宋代摩崖石刻《龙图梅公瘴说》不仅是桂海碑林的“镇馆之宝”,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龙图梅公瘴说》碑文出自北宋名臣龙图阁学士梅挚之手。其任昭州(今桂林平乐)知州之时,在当时世人“谈瘴色变”的艰苦环境中,梅挚并未退缩畏惧,而是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心声,感受百姓疾苦,写下了笔触冷峻的《五瘴说》,把官场上的丑恶行径比喻成五种瘴气,即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帷薄之瘴,抨击官场腐败,揭露社会黑暗。一百五十多年后,南宋任职广西的官员朱晞颜将《五瘴说》刻于龙隐岩,并写跋语加以评论,提出“岭土能瘴人耶,亦人自为瘴耶”这一引人深思的议题。

徜徉桂海碑林,得以窥见古人对桂林山水的独特领悟,真切感受到“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的厚重文化内涵。《五瘴说》不仅是梅挚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也映照出其对清正廉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