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仓刻铭砖:1300年前粮窖“说明书”

2024年08月12日 版次:05        作者:李婧 吴威 张楠

■运河文物

含嘉仓19号窖刻铭砖,现藏于河南省洛阳博物馆,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洛阳含嘉仓遗址,是国家一级文物。

该刻铭砖一尺见方,长宽各为33厘米,厚6厘米,正面阴刻铭文10行110多字,每行字数3至17个不等,内容为:“含嘉仓/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合纳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 □□十五石□□内/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纳了……”相当于粮窖的一份说明书,讲述了唐代运河岸边粮仓的故事。

刻铭砖上的文字标明了这座仓窖在含嘉仓仓城中的位置,即东门从南第二十三行从西第五窖,储藏的糙米超一万三千石(一万石约合现在的近60万公斤),是唐武则天通天二年(697年)的租税,在1年多后的圣历二年(699年)正月完成缴纳。砖上“苏州”二字说明了当时仓内粮食的来源地。得益于隋唐大运河漕运功能的增强,产于江南的粮食一路北上来到洛阳。

在这段铭文中,占篇幅最大的是仓窖管理人员信息,有十几个人的名字和职位,如“正纲录事刘爽”“仓史王花”等,他们都是这批粮食入仓的经手人。研究显示,唐代粮食入仓,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经手人将名字刻到铭砖上,是其中之一,足见当时国家粮仓的管理周密,体现出较高的粮食储备和管理水平。

在现存的43块含嘉仓遗址刻铭砖中,只有两块是完整的,除了这块完整的刻铭砖外,另一块上记载仓库所储粮食来自今天的镇江。

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仓内密集有序地分布着400多座缸式地下粮窖,最大的窖口直径达到18.5米,可储粮1万石以上。唐天宝八年(749年),含嘉仓的总储粮量约为583万石,占当时全国主要粮仓储粮总数的近一半,被誉为“天下第一大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