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乌镇的观前街上,有一幢四开两进的“走马楼”,这就是著名的茅盾故居。除了文学巨匠茅盾,还有另一位名人也出生在这幢楼里,他就是茅盾的胞弟沈泽民。
沈泽民生于1900年,1921年4月经兄长茅盾介绍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
1931年3月,沈泽民受党派遣,同夫人张琴秋共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他被任命为鄂豫皖省委书记。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财政收入主要靠没收土豪恶霸财产,来源无法持续。沈泽民到任后,在皖西调研时发现当地有很好的税源,比如商城盛产茯苓,金家寨盛产纸、竹木、扫帚等。沈泽民认为,若征收累进税,每年的茶税收入对当时的鄂豫皖苏维埃政府而言将是一笔“巨款”。
沈泽民在向中央政治局的汇报中表示,“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保证红军作战。为了军需民食,要成立我们的税收机构,建立苏维埃商务工作”。他迅速展开工作,亲自帮皖西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个累进税率表,并草拟了税务局组织大纲。
1931年7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税务总局成立,内设农业累进税管理科、商业累进税管理科、政策规则管理科、秘书科、便衣队机构,派出机构有税务分局和海关分局,税收工作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
到1931年10月,鄂豫皖苏区已先后颁布了统一的农业累进税与商业累进税政策,且各县设立了相应的税务分局,各级税务机构已遍布鄂豫皖26个苏区县,税收征收管理制度趋于统一和完善。农业累进税、商业累进税得到广泛推行,并成为最主要的税收来源。1931年,当地茶商像往年一样开始售卖毛尖茶时,他们发现,来收税的人变成了苏区税收工作人员,原来名目繁多的税赋简化了,缴税额度也降低了。
然而,苏区刚推行累进税时并不顺利,有的群众还心存疑虑。1931年8月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苏区群众对苏区税收的印象。受长江流域特大洪灾波及,鄂豫皖苏区出现大量灾民。苏区政府决定,把粮食税改为除口粮外统一征收入库,再统一由政府分配,及时救济灾民。这一政策的执行,有效缓解了受灾群众的困难。红色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受灾的百姓亲身体会到了税收的作用。
由此,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苏区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税收建设经验。如将农村工作的重心由打土豪转为抓生产,减免农业税,创建苏维埃的财政金融……
在艰苦转战的过程中,沈泽民的肺病日渐恶化,由于缺医少药没能得到及时治疗,他一边承受巨大病痛的折磨,一边坚持在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1933年11月,他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天台山芦花冲逝世,年仅31岁。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桐乡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