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蓝天白云下,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依次排开,一只只羊穿梭在光伏板下吃草……这里是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光伏园区,占地420平方公里,拥有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和装机规模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集聚了超130家绿电企业,其中太阳能发电企业100余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光伏发电已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税收收入占当地全部税收收入近六成。
荒滩变绿洲
塔拉滩,源于蒙古语,意为“滩地草原”。塔拉滩平均海拔3200米,蕴藏着丰富的光能资源。从2012年起,海南州开始推进光伏园区建设。税收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共和县绿电企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54.33亿元,占当地全部税收收入69%,其中,太阳能发电企业实现税收收入约占全部税收收入60%。
“我们公司2012年设立,经过十余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全省有20多个光伏电站。”海南州世能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财务人员王智玉介绍,该公司是最早一批进驻塔拉滩光伏园区的光伏企业。昔日的塔拉滩到处荒漠戈壁,寸草不生,如今已然是牛羊遍地的绿洲。王智玉提到,越来越好的还有税费服务。现在所有涉税费业务都可以网上办,十分方便。随着公司业务持续拓展,每逢出台适用税费政策,税务干部都会及时对企业开展辅导。
为积极跟进当地发展规划,国家税务总局共和县税务局全面梳理太阳能行业税费政策,其中包括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及“三免三减半”、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企业涉税需求,推行“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将服务覆盖企业发展全过程。2023年,世能光伏发电公司享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减免82.45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9.96万元。
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和太阳能发电分公司是塔拉滩光伏园区的龙头企业,公司建成光伏发电站37座,装机规模达388万千瓦,隶属该公司的青海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被吉尼斯认证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李炬介绍,由于企业投资巨大,项目建设周期长,对资金需求很大。在此背景下,税费支持政策有效为企业注入了资金“活水”,近5年来,黄河上游水电公司享受到增值税留抵退税780多万元。
光伏板的遮挡作用,有效降低了地表温度和蒸发量,减少了风沙侵蚀,促进了草地的恢复与生长。光伏板上产绿电、光伏板下绿草生,正是塔拉滩光伏园区走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的真实写照。
风吹草低见牛羊
光伏板下生长出绿草,大家都很高兴,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草长得太快太高,不仅影响光伏板发电,还可能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引发火灾。有人想出了好点子:让羊来吃草。
羊吃草,既节省了牧民的饲料成本,也减少了人工除草的成本,同时羊粪又滋养了土地,可谓一举多得。很快,光伏板从离地0.5米至1米高提升到1.2米至1.8米,板与板的间距也得到拓宽。2021年,600只羊在塔拉滩光伏园区“光荣上岗”。
“羊粪肥地后,草越长越好,羊也越吃越肥,被我们称作‘光伏羊’。”当地牧民扎西说,在园区养羊后,周边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了,他们也纷纷搞起了特色旅游,向游客提供羊羔肉等特色美食,“我家年收入从原来的两万多元,变成了如今的七八万元。”
发展产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塔拉滩光伏园区发展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也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清洗光伏板操作工、割草工等近3000个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加了当地农牧民收入。
目前,塔拉滩光伏园区12个光伏生态牧场内,养羊2万多只,年牧草产量达11.8万吨,年节约养殖成本720万元,实现年收入1700多万元,现已初步形成“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的“牧光互补”融合发展新模式。
新发展模式对税收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大家关注的“如何在新电子税务局开具发票”“如何理解城镇土地使用税新政策”等热点涉税问题,共和县税务局组建“税费管家”团队,深入绿电企业、牧场及牧民家中问计问需,答疑解惑。
“我们不仅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放牧,还能不出家门只通过网上申请,就收到邮寄过来的发票。”扎西说。
塔拉滩光伏园区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厚了产业“家底”,富了群众“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