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观看电影《抓娃娃》时,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这句话,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电影中主人公马成钢教育儿子的方式让人深思。
电影《抓娃娃》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西虹市,讲述了超级富豪马成钢与妻子春兰以反向养娃的方式,培养二儿子马继业成为家族接班人的故事。为了避免马继业沉溺于奢华的生活,失去奋斗的动力,马成钢夫妇选择隐藏真实财富,假装贫困,通过“吃苦耐劳、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儿子。
影片中,马成钢在经历了大儿子不成才这个挫折后,选择在小儿子身上实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刻自己的成功经验。他认为,是从小艰苦的生活环境让自己有了如今的成就,于是全家人一起伪装贫困,为马继业打造“艰苦”的环境。而且,马成钢还组建起一个“超豪华”教育团队,导师们伪装成孩子的“身边人”:瘫痪在床的奶奶、贫穷却藏书丰富的邻居、经常“不期而遇”用英语问路的外国游客……通过在看似真实的艰苦环境中培养和磨砺小儿子马继业。马成钢还为小儿子设计了一条“成功”之路:考上清北,学习管理,毕业后继承家族企业。
这样的故事设定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荒诞色彩,同时也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如何定义成功。只有取得优异成绩、考上名牌大学、成为企业家才是成功吗?对于成功,每个人内心的标准可能不尽相同。马成钢的大儿子马大俊登顶珠峰,喊出那句“老马,我不用你看得起了!”突破了一直以来自己内心的桎梏,这不算成功吗?二儿子马继业最后放弃高考,进入体育学院,从事自己喜欢的长跑运动。电影结尾处,马继业在跑道上尽情地奔跑,自由而真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如果成功是将一个人的脾气性格、发展目标,甚至每一次挫折和进步都进行定义,那么,这样的成功之路和生产流水线有何区别,这样的成功又怎么能被称为成功?
成功的方式从来不是固化的,每个人的成功之路从来不是统一的。人生路上每一次挫折都是与众不同的磨刀石,每一点进步都是独一无二的里程碑。而“我”之为“我”,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存在。成功也从来不该被定义,轰轰烈烈的成就也好,兢兢业业的付出也罢,只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制定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达到内心的满足,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一种成功。
静水流深,任自绽芳华;春风化雨,慢待吐蕊香。或许,在“别为我好,请为我叫好”的成长环境下,“我”才能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而“继业”,继承的也不只是所谓家业,更不是既定的成功之路,而应该是继往开来,是借翼舞新天。是勇于开拓、乐于拼搏的精神,是一往无前、乘风破浪的人生态度,是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价值观念。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