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爱好,就是闲来逛逛书店。
我一直认为,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你可以窥见她的过去和未来,感受她的品位与风格。
所以,每到一座城市,安顿下来以后,我总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导航,输入“书店”两个关键字,然后开始搜索,找到喜欢的书店,那种感觉如同寻宝者寻觅到珍宝一样兴奋。
马伯庸在谈到自己逛书店的感受时说:“我还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有机会走进实体书店,都会至少买一本书走,所谓‘书迷不走空’。”对此我也颇有同感:到过一个城市,逛了几家书店后,总要买上一两本喜爱的书籍,然后记下日期,盖上书店的印章,带着它们千里迢迢回到我的书房。待到一个温暖的午后或静谧的夜晚,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伴着墨香,开始品读。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平台的发展和电子阅读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悄然发生了改变,进店购书的消费者越来越少;而店面租金的日益攀升、进货平台的折扣挤压等,都冲击着实体书店。大街小巷有些耳熟能详、常来常往的书店要么改弦更张,要么关门大吉,让爱书之人唏嘘不已。曾被喻为“城市之光”的传统书店,难道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我倒觉得不然。尽管当下实体书店面临各种现实情况,但是作为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实体书店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书籍的销售点,也是读书人心灵的栖息地,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书、人与作者、人与世界的重要的空间,这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无法给予的。
首先,实体书店可以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为读者带来更为深入、丰富的文化体验。现在的很多书店已经悄然做出改变,不单单只是书籍销售的单一模式,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忙碌之后的休闲空间和安静氛围。有些店里有咖啡厅、交流区、演讲厅等场所设施,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查阅、自习、放松,还可以聆听讲座,分享交流,而这些,正是实体书店可以带给我们的全新体验。
其次,一个高质量的实体书店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特点和人文风情,也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在许多城市,一些“有态度、有温度”的个性化特色书店,譬如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上海的钟书阁、苏州的诚品书店、广州的西西弗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青岛的良友书坊等,俨然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标。它们化身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陶冶大众情操、提高市民文化修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说,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情怀和需要,也是爱书之人的精神港湾。
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受众群体,比如老人、小孩来说,书店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常说,要从小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而一种文化习惯的培养,既需要过程,也需要载体。一间安静温馨的书店,一本平实朴素的纸质书,正是父母陪伴儿童阅读的最佳场所和媒介。在书店这种沉浸式的场所里,和孩子一起选书、购书、读书、交流,阅读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扎根、发芽。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往往存在不善操作电子设备的困扰,到书店里慢慢寻觅、精心挑选喜爱的书籍,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这是电子阅读无法比拟的。
虽然英国小说家、记者和评论家乔治·奥威尔早在《书店记忆》里就调侃过,“书店并不是一门好生意”,但我还是相信,最是书香能致远。那些默默绽放在城市乡村的或大或小的书店,能在我们的共同呵护下,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如一盏盏知识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莆田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