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度暑假 开启税收“探宝”普法之旅

2024年08月20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赵敬

在天津博物馆听盐税的兴衰、在包头市税收博物馆看新中国第一套印花税票、在灵寿县王三妮当代青铜艺术博物馆了解农业税的“一生”……进入暑假,持续高涨的“文博热”成了一道亮丽的税收普法风景线。

我国目前有备案博物馆6833家,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它们星散在广阔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

这个暑假,多地税务部门依托当地博物馆组织开展了系列税收普法活动,通过开设研学课程、组织参观展览、进行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让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里了解税法、探索历史、感受文明。

藏在文物里的税收法制史

“这对像竹节一样的青铜器文物叫作鄂君启金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的运输货物免税通行证。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发明纸张,大都是将文字刻在竹简上,用当时珍贵的青铜器来仿制成竹节,表明这是代表国王颁发的官方凭证,大家看,这上面书写了运输货物的免税范围……”在安徽博物院,讲解员正在向同学们介绍2300年前的免税凭证。

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税收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税收法律制度也不断出台,而这些历史的痕迹就留在了文物上,追随文物的脚步,便可纵览中国税收法制文明的演变。

在中国财税博物馆,五大常设展厅,全方位、多视角展现财政与税务的关系及财税体制的变革;在武汉税收博物馆,3万余件税制改革的文物还原了自夏商周开始,我国延绵4000多年的波澜壮阔税史变迁;在北京税务博物馆,1.8万件(套)青铜器、货币、票据、契约等文物重绘了我国税法的发展脉络;在山西税收博物馆,“探寻·税制轨迹”“历览·征管变迁”“漫谈·税种万象”“基石·国之命脉”四大版块、近4万件展品全面展示了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演进……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一件件实物藏品、一张张图板数据,反映了税法的演变过程。而追溯税收法制历史,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税法的渊源。

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内有一张清乾隆年间的“纸皂代差”文书,类似于现今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它左边画着一个差役,一手举着“专催欠户”的牌子,一手提着一长串绑人的绳索,差役的上方写有“不用酒饭,专催玩户,如再抗延,签拿究比”字样,文书的右部写着“纸皂代差”四个大字,下方框中写着密密麻麻的催缴通知,形象展示出当时官府通过劝谕和告诫等柔中带刚方式催缴税款。北京税务博物馆内的“易知由单”文书,类似现今的《税务事项通知书》,记载田地的种类、科则、应纳款项及缴纳期限等,文书说理详细具体,便于百姓理解,是当时“说理式执法”的体现。上杭县博物馆收藏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了对待各阶级政策和“抽多补少”的土地分配原则,自此,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开始尝试制定规范的成文税则:征税以纳税能力为依据,能力大者多征税,能力小者少征税,无能力者不征税,充分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文物是记录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重视税收文物的价值,在对税收文物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规范化保护、整合性利用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以便于其发挥传播税收文化、加强税收普法、深化税史研究等重要作用。

博物馆里上演税法奇妙游

“这个竹简上刻着的《汉乐奴卖田契》,是汉代土地买卖契约。古代田宅交易都必须立字为证,这些青铜器铭文、竹木简书、纸质文书,都是不同时期的契约形式,请第二小组的同学根据展柜里的文物在研学手册上为它们选择对应的朝代。” 在南京税收博物馆“博物知税——契税千年史”的研学课堂上,南京市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普法志愿者程璐正在指导学生分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书形式。

如今,“博物馆热”已成为文化现象,博物馆研学热度也持续攀升。丰富的活动、妙趣横生的讲解吸引着越来越多孩子前来。这个暑假里,多地税务部门与当地博物馆合作,策划推出各类税法研学活动,创新形式与内容,增强参与体验,让青少年实地感受税法的历史脉动。

在内蒙古博物院,孩子们跟随着“杭州都税院大观元年郊禋银”银铤,重走两宋时期税收从地方上供到中央的“进京”之路;在山西税收博物馆,学生们以“征收麻雀牌捐章程”“原平协盛厚和记发票”“税务专用会计科目专用章”三件馆藏品为线索,在“探宝”过程中认识税收征管的依据与演变;在滨州市博物馆,青少年沿着贝币、铜币、纸币等货币的更迭升级过程,看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而逐步变化的税收征缴方式;在郴州市博物馆,中学生们通过559枚吴晋简牍了解西晋时期桂阳郡所辖县域的行政机构、农田土地、人口税收等重要内容,探究古今税收制度的异同……

“博物馆是一个能够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的平台,暑期税法研学活动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体验,让孩子们阅见税收历史、感悟法律文明,深刻体会到税收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等种种联系,这对于青少年来说十分重要!”南京市建康路小学老师郑超说。

“博物馆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暑假里,我们与税务部门共同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法研学活动,为博物馆集聚了流量和人气,也推动了全自治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石瑛表示,下一步,博物院将持续加强税收文物和税收历史的科普研究,全面推进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让更多市民、游客通过博物馆了解现代税制的演进。

暑假期间是博物馆客流高峰。数据显示,苏州博物馆7月两馆共接待观众58.8万多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郑州博物馆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20%。税务部门因地制宜开展税法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博物馆中与展藏亲密接触,聆听专业的讲解、参与有趣的活动,感受税收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度过了一个有“知”有“味”的暑假。

新体验解锁不一样的暑假

这个夏天,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井岗小学学生盛梓萌有了新身份——长沙简牍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

今年暑假期间,长沙市税务局、长沙市天心区税务局与长沙简牍博物馆联合开展“简牍博物馆里讲税法”主题活动,将税法知识融入博物馆第十六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引导学生探究文物背后的税法知识。

“我平时就很喜欢历史,也去过很多博物馆。今年暑假,我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当‘小小讲解员’,了解了税法产生的原因、学习了很多历史上的赋税故事,并把这些讲给大家听,我感觉这个暑假过得非常有意义。”盛梓萌说。

税法文化博大精深,税务干部依托博物馆针对不同学龄学生组织了不同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文物观摩和互动游戏中感受到税法的趣味性,让中学生在了解历史、鉴往知今中学习税法知识、形成法治理念,让大学生理解税法知识、掌握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场景,大家都表示很有收获。

在南京税收博物馆里,南京市钟英中学学生韩雨晨跟随税务干部了解了古代的契税制度及现代的契税法,穿越千年的“旅程”带给她许多思考。“想要学习、了解真实的契税发展史,除了阅读书籍上的文字记载,还要实地感受那些真实存留的历史痕迹,文物给了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博物馆把教科书上的东西搬到了眼前。”韩雨晨说。

同样学有所获的,还有来自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的学生潘思元。“徽州税文化博物馆之行让我对税收制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那些历史上的税收改革,让我看到了税收制度是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就是历史规律。” 潘思元告诉记者自己的感悟。

“这是粤海关船牌,清朝一口通商时期,外国商船满载货品来到广州,经过核定税额、行商报输、缴纳税银三个环节,合法缴清所有税费后,粤海关会将‘粤海关船牌’颁发给外商,它具备了完税凭证和通关凭证的双重功能……”在“虎门税馆”税史教育基地,讲解员讲述每个展品的来龙去脉,带领港澳青年回到风云激荡的年代。“通过参观学习和交流研讨,我了解了粤港澳三个关税区和三种不同税法的历史成因,以及目前区际司法协助的异同。”就读于武汉大学的香港籍学生林昕宜表示,此次“虎门税馆”之行,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历史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在中国海关博物馆收藏了新中国第一部关税税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标志着近百年来,我国拥有了第一部独立自主的、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关税税则,从此中国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件件文物记载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传奇,抽象模糊的历史由此变得具体生动。采访过程中,税务干部纷纷表示,在漫长的历史中,税收文物沉淀出宝贵的普法价值,将利用好当地博物馆的税收文物资源,发挥其公共教育属性,做好税收普法工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参与采写:本报记者 燕烁烁 郭勇 赵小行 任恒君 裴石明 孙晓斌 蒋琳珊 张士勇 通讯员 罗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