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未来,把握“迹”遇

2024年08月30日 版次:05        作者:实习记者 罗广州

【新闻回放】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在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等方面,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提出16项重点任务。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平台估计,平均每人每年排放约9.34吨二氧化碳。对这一结果影响最大的活动,是使用交通工具、能源消耗和各种生活、消费习惯。人们如果能准确计算每天的吃、穿、住、行背后对应着多少碳排放,就有助于选择更低碳的生活方式。怎样计量碳排放才准确?秘密就藏在“碳足迹”里。碳足迹是指个体、组织、国家、产品等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通俗来讲,就像人走路会留下脚印一样,碳足迹指的是所有人都会在环境中留下印记。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碳足迹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工具”。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公开表示,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废弃等流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企业是否践行绿色生产的重要标准。举例来说,研究发现,一件250克的纯棉T恤,从原材料棉花种植到被买回家经过多次洗涤干燥,能排放出接近其自身重量30倍左右的二氧化碳。这件衣物在原料、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的总量,就是碳足迹。

目前,不少国家、经济体正在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核算、认证制度,并更加重视碳足迹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2023年10月1日起实施,在过渡期内(2023年—2025年),钢铁、水泥、化肥、电力、铝、氢等行业的产品出口至欧盟国家时,贸易商需要按要求提供产品碳排放数据。从2026年起,欧盟将对相关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其费用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关。

业内人士分析,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对于我国“走出去”企业会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开征“碳关税”不仅会提高企业税费成本,而且需要支付额外费用用来收集、核算碳足迹数据;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碳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将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走出去”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认证。

可以预见的是,企业在核算、认证碳足迹的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不少困难。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济萍撰文指出,产品碳足迹需要通过国外咨询机构认证,目前国内有关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认证的咨询机构数量不多,且受国际认可度不高。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分工更加细化,碳排放数据来源非常分散,单凭企业自身力量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即使企业投入精力和成本完成了碳足迹核算、认证,短期内还很难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的正向反馈。因此,碳足迹核算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不过从长远看,“碳足迹”管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表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往小了说,能让碳足迹以标识形式向消费者展示,树立企业绿色环保的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往大了说,能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碳减排,培育全社会节能减排的风尚,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在碳足迹相关国际贸易规则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谁能下好碳足迹管理这步“先手棋”,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环气候〔2024〕30号)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引导商场和电商平台等企业主动展示产品碳标识,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可见,在不久的将来,碳足迹相关的激励政策会陆续出台,企业用好这些支持政策,有助于其将低碳行为转化为市场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

事实上,不少环境友好型企业已经享受到节能减排的好处。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表示,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以资源税为重点,以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消费税等税种为辅助并以其他税费优惠政策为补充的绿色税收体系。相较于其他竞争者,注重绿色发展及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更重视碳足迹管理、着力推动供应链节能减排,在节约税收成本及提升企业美誉度方面,获得明显优势。“企业需要做的,就是采取更多实实在在的行动。”李旭红说。